洪秀全、李鸿章、曾国藩,谁给世人的印象最差?为什么
小时候不了解李鸿章,现在知道正厅了。
1896,巴黎世运。开幕式上,各国国旗随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的时候,只有黄龙旗在沉默中缓缓升起。从头到尾,没有音乐,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会儿,在场的人都开始笑了。他们嘲笑中国的幅员,即使没有国歌。
在一片嘲笑声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了起来,走向黄龙。他站得笔直,神情坚毅,深情地唱着家乡的曲子《茉莉花》。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的权臣李鸿章。在史书中,他是一个辱国的罪人,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说:“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学识,我痛心李鸿章的遭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不知道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负重前行需要多大的勇气。
01
1840年,22岁的李鸿章站在禁军榜下,伸长脖子,渴望从榜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名单从头看到尾,都没看到“李鸿章”二字。
和他一起来看单子的父亲摇摇头:“你跟我去见个人吧。”
父亲带李鸿章去见的人是曾国藩,当时在北京很有名气。
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随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三年后,李鸿章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这一次,他一举考上了进士,被任命在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李鸿章25岁,成为清朝三十年考场上最年轻的赢家。
从此,李鸿章的事业一飞冲天。不到五年,官至七品,从咸丰三年的七品编制到咸丰八年的省法官候补衔。
官场风浪多,浪无处不在。做官太顺利,李鸿章处处被排挤。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了。
1858年,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成为老师曾国藩的幕僚!
当官就像走在路上。一步一步走,不难。难的是处理好进退。难的是路差的时候一跃而起,重新开始。
李鸿章知道,继续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换条路重新开始!
02
作为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向曾国藩学习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处理政务。三年来,李鸿章进步神速。
曾国藩有个习惯,就是和幕僚围坐在一起聊天,聊学经济,聊为人处世。
每次和曾国藩一起吃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他说:“跟老师吃一顿饭,比上一节课好。”
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突袭上海。上海被重兵包围,岌岌可危。
曾国藩派李鸿章去镇守。李鸿章率领淮军来到上海,首先送给军队一句话:
“如果第一仗打不好,我们马上滚出上海!”
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65438+万人。李鸿章不打硬仗,只打巧仗。
他徒劳地建立了几个营地,旗帜飘扬。太平军见营,火灭。几个回合下来,太平军已经消耗了一大半弹药。
为了鼓舞将士,李鸿章亲自督战。他拿着一把大刀,一脸严肃地站在队伍最前面:“以后谁敢退我就砍谁!”"
淮军一听,拼命往前冲。第一次到上海作战,李鸿章就赢了个干净漂亮!
接到喜讯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打了折扣,推荐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他把江苏给了李鸿章,同时也给了他大清国的最后几十年。
03
当上江苏巡抚,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腾飞”。李鸿章的官位法是每两年升一级,每两年官升一级。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授予一等伯爵。
1866,李鸿章43岁时,因剿捻有功被授予黄马褂。
1868,45岁时,升为太保太子、湖广总督;政府官员。
1870,47岁的李鸿章补上了直隶总督;是清朝九大臣之首。
1873年,50岁的李鸿章被正式授予五营殿学士,正式成为清朝第一官员。
整个清朝,能把官位做到极致的汉人,只有李鸿章。总之,李鸿章已经做了官顶,高于他官位的只有王爷和皇帝!
清末,在与世界的博弈中,西方国家上,中国下。
为了救亡图存,左、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晚清重臣,以一己之力为清王朝延续了生命。
很多学者至今评论说,如果没有四大名臣,清朝早亡50年了。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励精图治。当时中国已经风雨飘摇。他在寒风中托住大船,生怕它随时会沉没。李鸿章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变则新,变则腐;变则生,变则板。”
李鸿章的第一个“变”,就是改变中国的体力,以武器强中国。
1865年,他亲自出去请人去美国买机器,请高级技师和工匠。在上海,东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成立。
李鸿章的第二次“变”,改变了中国的脑力,为中国培养了近代人才。
他从各省挑选聪明的孩子去美国学习。一年三十人,十五年后,轮流回国报效祖国。
这些国际学生很有名。其中有电报局长梁、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校长、交通大学创办人梁汝豪、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李鸿章的第三次“变”变成了中国的实业。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鸿章的产业清单:
1879,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中国第一码头——天津大沽码头;
1881年,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矿;
1882,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军械学校;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粹的现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而这众多的“中国第一”都是李鸿章创立的!
时至今日,他创立的招商银行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的招商银行是清末招商银行的子公司。
然而,古老的中国已经跨过了千年的尘埃,接近了她的末日。
她累了,老了,风景也没了。在现代文明之前,她很尴尬,暴风雨来的时候大楼都要塌了。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她怎么支撑得住?
04
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抖的双手签订《中日和解条约》的时候,从那天起,他的余生都没有停止过签字。
中国多少次挨打,李鸿章都签了合同。
1895年3月20日下午两点半,73岁的李鸿章在随行官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登上了马关议和的地方——春帆楼。
在入座之前,李鸿章首先看到日方在他的座位旁边放了一个痰盂。
他的拐杖重重地砸在地上,一脸严肃地坐下说:“总理,我不老!”"
谈判持续了四天,言辞激愤,谈判陷入僵局。
3月24日下午4点,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乘车返回驿馆。
当我们接近邮局时,一名日本男子突然出现在混乱的人群中,朝他的脸开枪。李鸿章被击中左脸颊,长袍上血迹斑斑,倒在血泊中。
服务员慌了,哭了。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
“慌什么,别哭,我死不了!这血可以报国!”
他不允许医生给他做手术,只让医生简单缝合伤口。
三天后,李鸿章裹着白纱,再次坐在谈判桌上。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开始谴责日本。
迫于舆论压力,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偿1.2亿银。
谈判的最后一天,李鸿章筋疲力尽。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李瑟娥·洪章这个晚清有权有势的大臣孤身一人,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砍价的孤寡老人。
他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能不能再减五千万?”
被伊藤博文拒绝。李鸿章又还价:
“5000万梁不就行了,再减2000万总行了吧?”
最后,无奈的李鸿章甚至说:“无论如何,减少一点,就当老太太的回国之行吧!”等待或拒绝。
国弱,国弱,李鸿章放下一切尊严,只为给中国攒一点钱。
大家只看到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却没看到正厅大人的艰辛!
1895 17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73岁的李鸿章带着疲惫可耻的沙弹启程回国,轮船离开日本土地的那一刻。李鸿章对身边的人说:
“我这辈子再也不会踏上日本的土地了!”他真的受够了这种羞辱!
但是中国呢?等待他的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骂声和不屑。
他拄着拐杖站在甲板上,低头看着汹涌的大海,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海风把他瘦弱的身体吹得像一张纸,稍一用力,就能一下子被吹成历史的尘埃。
05
李鸿章回国,朝野骂声一片,官员同僚开始孤立他。
而从头到尾,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他只是一颗改变不了大局的棋子,只是一个即将步入黄土的73岁老人。虽然他说:
“青山依旧直如弦,何不离群索居?流言止于智者,全在我。为什么怕人家的话!”
但第二年,这个充满虐的国家再也待不下去了。1896,74岁的李鸿章不得不出国藏谣。从俄罗斯出发,先后访问了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
1896,巴黎世运。开幕式上,各国国旗随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的时候,只有黄龙旗在沉默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没有掌声,没有人唱国歌。
过了一会儿,在场的人都开始笑了。他们嘲笑庞大的中国,甚至不知道国歌是什么。
在一片嘲笑声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了起来,走向黄龙。他挺立刚毅,深情地唱着家乡调《茉莉花》。
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不卑躬屈膝,而是不断捍卫自己的尊严。他受到西方人的尊敬,他们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会见了李鸿章;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他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向李鸿章赠送了总统的名贵手杖;
一年后,李鸿章结束了欧洲之行,登船回国。
途经日本时,他不得不在横滨换另一艘船回国。
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的到来,希望行使外交礼遇,早早在岸上等候。随行人员对李鸿章说:
“纳夫大人,我们要上岸换船了。”李鸿章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一言不发。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国土,这让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他永远不会上岸!最后,随行人员不得不在两船之间架起一块木板,通过木板通向另一艘船。
高大的轮船之间,一块狭窄的木板上,74岁的老人李鸿章白发苍苍,面容消瘦。
他整了整官帽,表情坚定,拄着拐杖颤抖着迈开步子。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也许风一吹,他就会掉进脚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登船后,李鸿章没有停留一分钟,也没有拜见日本天皇,立即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出发。
李鸿章穷且傲!可惜是因为我别无选择,但我却骄傲了一辈子。
06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他78岁了,说话越来越少。他经常独自坐在有假山的院子里。更多的时候,他像刚上岸的鱼一样气喘吁吁。
初秋的一天,已经被八国联军蹂躏的天津满目疮痍,满目疮痍。70岁的李鸿章在破败的直隶总督署门前徘徊良久。
突然哭得像个孩子。
老如过海,五官无处不在。
李鸿章油尽灯枯,却被派去与八国联军议和。弱国没有外交,没有讨论,只是签字。
但是中国这么大,我们不派李鸿章,还能派谁呢?
这一年,李鸿章和爱新觉罗·奕劻出席了《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王庆理应在上面签字。
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
“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你自己的名字。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老臣签这个卖国条约。”
那一年,李鸿章78岁,王庆63岁。
李鸿章接过手中的笔,战战兢兢地将“李鸿章”二字签成了“苏”二字。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起来又弱又苦。
签订条约后,李鸿章剧烈咳嗽,吐血。
两个月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
八国联军进京后,慈禧等大臣纷纷逃离京城,只剩下清朝一个负责人李鸿章躺在病床上。
1901年165438+10月7日,李鸿章的床前,来了几个俄国大臣,逼着他签订了《俄国占领中国东北条约》。此时的李鸿章已经筋疲力尽。
但是俄国人很傲慢,强迫他立即签字。
签完字,李鸿章大口吐血,没喘过气来。
周围的人都哭了:“我还有话要对nave说,我不能就这么走了!”
李鸿章睁大了眼睛,周围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纳夫走了以后,他就再也不和中国为难了!”
李鸿章眼睛一亮,嘴巴似乎想说些什么。身边的人都说:“我能完成未竟的事业,请放心!”"
听到这句话,李鸿章闭上了眼睛。他死后,满清都在哭。
07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李鸿章:他无数次把中国人民从愚昧带来的麻烦中拯救出来,但每次都遭到唾骂和指责。
李鸿章的一生,他曾这样总结:
“到年轻家庭,成熟军人,中年政府,晚年洋务。一路偶遇,不算不幸。”
就官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
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的一切机会,登上了世界之巅。
但是,这个世界的艰辛,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源,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来源。
李鸿章助纣为虐,耗尽了他作为一个垂死帝国的心血,一个小小的中兴却难逃历史洪流。
时局艰难,战火未停。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所有的反抗都永远是无力的,所有的尊严都只是对自己的嘲弄。
如果不是他第一次签字,也许他不会背负这么多的骂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签署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他很清楚,从他签字的那一天起,他就要承担终身的罪责。
但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他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一个“背锅人”。
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正当其时的中国所有人的不幸。
双脚翻人间浪,一肩忧今昔。李鸿章一生穿越了时代,但还是要走回去,挣扎着支撑起一个大国,挣扎着走两步,退一步,再努力走两步。
充满了血泪,唉,哪里都没有悲歌。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渺小,但这个时代巨浪中的渺小人物,最终还是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一口气。
今天,如果不读李鸿章,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也不知道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带着沉重的包袱奋力前行,需要多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