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人物评价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六岁学五经,九岁能写几千字。在中国古代,我相信这两件事的难度和今天九岁就精通外语的孩子相差不大。但梁启超65,438+02岁做学问,65,438+07岁做学问的壮举,似乎比我们今天惊叹的中国哈佛少年更难。考官认为梁启超“全国无双”,甚至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将表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这是中国古代对一个人表达欣赏的最高礼节。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少有的高尚之士,是热心筹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在中国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华大使说:“这个叫梁的年轻人是个了不起的人!多么令人钦佩的家伙…救他,让他逃到日本!当我到达日本的时候我帮助了他。梁,一个年轻人,是中国的宝贵灵魂!”从那以后,在他流亡日本、欧洲和美国期间,这位年轻人经常被视为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分子领袖。梁启超当时26岁。梁启超的政治辉煌并没有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那样,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也没有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过去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时,与同样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华侨和日本权贵都是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想而知,孙中山在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与梁启超相比。此时,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并没有给予革命派太多的支持。梁启超的另一个辉煌来自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称帝,梁启超却不再是当年的维新派。他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国家历史的研究,给了他一种皇帝必死的印象。于是比熊文还长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所谓国民体育问题》。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去二十万元银票,为梁启超父亲祝寿。作为交换,这篇文章没有发表。梁启超归还了银票。袁世凯派人告诉梁启超,梁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不知其中艰辛。何必再自找麻烦呢?梁启超回答说,我有足够的逃跑经验,我宁愿选择逃跑,也不愿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梁启超还在另一场反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反对张勋复辟。但这一次也意味着与改革派彻底决裂。周善培劝梁启超:“自己做事,听别人的。要讨袁,革命党要办,我们也要办;我们应该只听革命党的,不一定非要做。”而康有为则站在复辟的一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分手。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斥梁启超“窃启梁启超”,并用古文称梁启超为食父食母的怪物。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一些记者把他与沃尔特·李普曼相提并论。不用说,梁对中国文体的改革被认为是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觉得可惜的是,梁启超的文学精神太强,习惯写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求打动人。“中国沉睡的心被你的笔唤醒了”,但他没有其他精力去写一部真正大师级的作品。长期以来被我们视为保守派的梁启超之死,是对我们判断历史局限性能力的嘲讽。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医生诊断出一个肾脏已经溃烂,必须切除。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发生了一个可能的错误。外科医生切除了梁启超健康的肾脏,留下了一个溃烂的肾脏。于是,“众怒,众矢之的,使社会对协和医院和主治医生不满”,梁启超因担心此事影响中国新医学的发展,在病床上撰文为协和医院和医生辩护。最后,梁启超答应死后将自己的大脑捐献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