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百科知识
扬琴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扬琴历史悠久,制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扬琴在结构、造型、音色等方面逐步发展,并相继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改良扬琴。目前常用的是北京402扬琴。
扬琴木质琴体的功能及制作方法
扬琴的合唱箱由外框、前后复合板、和弦板、和弦钉板、面板、底板和音梁组成。通过敲击琴竹的琴弦产生声音,振动通过琴码和音梁传递到琴身,使面板内腔的空气和琴身一起振动,产生共同的声音。常见音箱的作用是扩大音量,丰富音色(见图1)。
1.外框的制作
外框是合唱箱的主要结构部分,直接关系到扬琴的寿命和音色。不仅要拉1000多斤,还要压100多斤。所以在制作中,不仅需要合适的木材,还需要科学的制作方法。其工艺一般要经过选料、木材干燥、备料、画模板、开榫、制作声梁、音孔等流程(见图2)。
以上两道工序完成后,先检查前后复合板的弧度是否正确,水平弧度是否相同,前后复合板是否在一条水平线上。如果弧度太平或太大,会直接影响音色或演奏困难。如果两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琴身会凹凸不平,四个角的角度会有较大误差,水平倾斜度也不一样,会增加开榫时的麻烦,甚至全部报废。制作榫头时,规格尺寸误差正负0.5mm,需要非常精密细致(见图3)。折叠外框时更要小心,榫太大,琴框不牢;榫太小,容易折断,甚至前后复合板爆裂,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2.声束和面板
声束是振动的导体,支撑着面板,直接影响音色。一般用白松或红杉松制成。安装时,声束应与面板紧密结合,音孔的位置和大小要合适(见图13)。孔声束应用广泛,是在一块木头上开几个圆孔而成。为了使琴身承受一定的压力,每个音梁要有3-5 mm的弧度,孔要相等(见图4)。
面板是扬琴最重要的发音,对音色和音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干泡桐和白松都可以做木材,但泡桐最好。为了使每个声区的和声和音色尽善尽美,面板要刨厚刨薄,基本呈扇形(见图5)。组装时,板与板之间的胶要均匀适度,并与声梁紧密连接。
3.山口、秦码和滑板
山口一定要结实抗压,最好在上面嵌一层薄薄的金属,也可以用金属棒完全嵌在滑板里(滑板边缘有槽)。
秦法典对木材有各种要求和种类。因为琴身两侧有弧度,所以每个条码的高度不一样(见图6)。制作时先划线、刨平、画弧,然后用钢丝一根一根拔出,再用木锉、刨花进行精细加工。码条完成后,要嵌上角或骨头,最好在顶端嵌上一根细金属棒,使发音更亮(见图7)。
滑板它可以由干木材、枫木、橡木等制成。,要求成品外形美观,表面有光泽,安装时有一定的倾斜度(见图8)。
4.弦轴和钉板
和弦钉板和弦轴板的制作可以用枇杷、枫木、橡木,它们的排钉比较复杂,所以某乐器厂用模板划线开孔。业余制作时,可以用直尺和斜尺的推理方法画出标准尺寸和钉子位置(见图9),排序要合理对称。为了防止钉子松动,增加它的张力,我们在开洞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倾斜度。细绳与钉子的夹角为锐角,洞要比钉子小。津贴要适当。过大的话容易走音,过小的话就很难纠正音调。
二、扬琴部件描述
1.滚筒。可用手推在滚板上来回滚动,音高向前,低音向后,形状和大小(见图10)。
2.换音槽。安装在滑板上,用来快速改变声音在转移时的位置。它是一个由铜片制成的U型槽,滚轮可以在槽内来回移动,槽底嵌有轨道。但是现在弹扬琴基本上不动滚轴,所有的升降音都像钢琴一样固定。
3.串钉子。在扬琴的左侧,是用来穿线的(见图11)。
4.弦轴。它在扬琴的右侧(见图12)。
5.校对。它用于调整音高。
6.钢琴架。折叠比较常见,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稳定。
7.朱琴。一般用竹子制成,质地厚实,弹性好,中间无节,质地顺直。
制作扬琴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但业余爱好者只要遵循正确的制作方法,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各部分配合得当,就能制作出一把好的扬琴。有时候新做的扬琴音色会不完美,但是经过不断的弹奏和修正,扬琴各个部分会协调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音色会逐渐提高和完善。
用轮子演奏扬琴的技巧。
在扬琴演奏技艺中,演奏轮由竹子制成,是一种击打琴弦的弹性乐器,已成为中国扬琴的特色技艺之一。它的应用为扬琴演奏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民族和民间特色。它在东欧或其他用木制打击乐器演奏扬琴的国家也是没有的。在中国的扬琴演奏方法中,弹轮几乎成了各流派的主要技能。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了上下奏等新的技巧。弹性轮(又称“滚竹”、“振竹”)的作用过程及形成原理;
当琴竹在做下划,琴竹的头部即将碰到琴弦的时候,用手牢牢地控制住琴竹的手柄,这样就可以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秦竹竿由于下划而突然停止,但秦竹仍在惯性下划。这时也使琴竹竿富有弹性,使琴竹头在琴弦上反复弹跳,发出一连串密集的声音,因为效果很像车轮声。
要弹好这项技能,需要一对硬度适中的琴竹。如果竹竿太软失去弹性,竹头往复频率太慢,弹轮密度差,弹不起来。如果竹竿太硬,会太快(很费力),无法保持长时间的弹跳。
什么样的琴和竹弹性最好?实践证明,竹竿在全长的3/4处振动时,柔韧性最好。振动部分离竹头太近,其振动时间过短,波动幅度也小;振动部分太靠后(靠近竹柄),会因为摆动幅度过大而影响其上下打击频率。此外,还可以双手握住竹子的两端,向内用力使竹子弯曲,观察其弯曲位置,从而判断竹子的弹性。
练习玩转轮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用两个手指握住竹子进行固定。
手腕向下击弦时,还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竹柄弹轮。因为是在一个点上(大手指夹食指的地方),所以叫一点固定。它的特点是重量轻,持续时间短。
2、用三指握竹固定。
下划时,大拇指和食指为一固定点,中指紧紧贴在竹柄上成为第二固定点,通过手腕或小臂的向下运动来固定竹柄,故称“两点固定法”。它的优点比“一点固定法”好,但缺点是三指发力较多,比较费力,长期练习容易疲劳。
3.三点固定法
抱竹姿势和两点固定法一样,只是运动时在两点固定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定点。动作过程如下:手腕向下划水时,中指向上握住竹柄,使竹尾触及手指背根肌肉,使之成为后阻力点,从而牢牢控制住手中的竹柄,形成三个固定点。即大拇指和食指为一点,中指为一点,尾巴和大拇指根部的肌肉为一点。
手腕不动的时候,以食指为轴,用中指向上托起,琴竹的尾部就可以敲起来,这样也可以让琴竹棍有弹性。三点式玩轮盘更省力,可以延长竹竿的弹性。
换一种方式,你也可以玩一个持久的弹珠。该方法不同于三点固定法。其动作过程是:击打时,以大拇指和食指为点,中指为点,无名指为点,小指紧紧钩住琴键尾部,即五指固定竹柄。由于手的各部分与竹柄的接触面积大,竹柄的弹性可以更有效地延伸。
这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证实:
1.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竹柄,然后用另一只手向上拉竹头,再放开,让竹头弹下来。可以看到,竹头只弹了几下。
2.用食指、大食、中指固定竹柄,使竹头反弹,方法同上,比前面的方法好。
3.利用竹柄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和尾部,即三点固定部分,弹性效果比前两者更好。
4.五指固定竹柄——四点固定法也很好。
5.用手将竹柄紧紧压在桌沿上,用手移动竹头,使其上下弹跳振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竹竿的弹性保持的时间最长。
可以看出,弹性轮时间值的长短与固定竹柄的面积大小和固定的松紧程度密切相关。固定面积大,固定紧,其弹性持续时间就保持长,否则就短。
制作弹簧轮时,固定秦竹柄的大手指会因为需要用力下压而弯曲,增加了指腹与秦竹柄的接触面积。
扬琴握竹要领
应该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握竹,大拇指按中指第二关节。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著名的演奏家都是握着食指的第二关节。但从科学上讲,人类的兄弟最有感觉;理论上来说,不管怎么握,只要把竹子握的漂亮,弹的漂亮。
竹简有长短、软硬两种。很多扬琴权威都必须把长度定在32厘米。其实不管有多长,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只要弹得合适,弹得漂亮。
扬琴演奏姿势
1.坐在钢琴的左边。
2.放松你的手指、手、手腕、手肘、手臂和肩膀。
3.学习弹奏时,手腕和手肘应尽可能平行地向左右前后移动。
4.双手弹奏时,角度基本与琴码平行,左右手腕不要向外弯曲。
5.左手的灵活性和力量应该与右手相适应和相等。
6.适度伸开双脚。
扬琴练习心得
要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每次锻炼的内容不要太多,要实用。注意不断总结,练习思考,思考练习,及时纠正错误的玩法,避免形成不良习惯。玩法有问题的时候,不要慢吞吞的,吵吵闹闹的。你要静下心来,有针对性的练习相关的基础练习。过早练习高难度音乐是不可取的,也要避免练习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音乐。
在扬琴演奏中,人们往往会不同程度地感到左手不灵,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技术表现,这是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现象造成的。唯一的改善方法就是加强左手的训练,把右手用力动作的经验运用到左手上,让左手和右手都能自如操作。
实际演奏中,那些杂技表演工具不好听,损伤琴弦,噪音多。通过练习,在音乐处理上做到“强而不吵”、“弱而不空”、“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多看音乐,了解音乐的内容和技术要求,重点处理音乐的主要部分和技术。开始练习速度慢,熟练后再按要求练习,不断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独奏和伴奏技巧。时间久了,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正直的扬琴人。
扬琴训练的基本要素
扬琴于明末传入中国,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约有400年历史。经过历代制作人和演奏人的努力,在乐器制作和演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扬琴体系。建国以来,扬琴发展迅速,从事扬琴教学、演奏和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中国扬琴已经成为广大年轻人喜欢的民族乐器之一。通过学习,他们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据初步统计,我国业余扬琴爱好者有近几十万人,这充分说明我国扬琴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虽然今天的扬琴事业出现了可喜可贺的大好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扬琴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技术训练不科学、片面追求学习进步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演奏实践和教学研究,谈一些科学的练琴方法,提高练琴效率,快速掌握演奏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与同仁共同探讨。
乐器演奏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在掌握科学的钢琴练习方法的前提下,持之以恒,逐步建立正确的演奏习惯,不断提高演奏技巧,表现作品的意境。扬琴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慢奏和快奏的基本要素;单手和双手的基本要素;视觉光谱和背景光谱的基本要素;部分和整体的基本要素。
慢奏和快奏的基础训练
慢放是指放慢速度练习,快放是指以规定的速度或接近规定的速度练习。如果你练习一首新曲目,刚开始弹得很快,必然会出现看谱不仔细,技术方法不注意的情况。当然,有快速演奏的能力应该是优势,但很快就对了,就是快而不乱,击弦准确,手腕灵活,富有弹性,旋律流畅,节奏准确。对谱的要求都要做好,音乐表现要准确深刻。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在实践中掌握慢和快的基本训练方法。
慢奏是快奏的基础。慢慢练习一首曲子,便于认真仔细的看谱。在练习一首新曲子的时候,一开始就要尽量正确的演奏谱上的要求,不能有错误。只有慢慢练习,才能更好的把握玩法,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听讲,认真辩论。我们练习的越慢,我们会想的越详细。
如果一首新的曲子在开始的时候能够用准确科学的方法演奏出来,那么在练习曲子的时候一些技术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巩固和提高,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效果也就能演奏好。当你在音乐中遇到一些技术难点时,一定要放慢速度,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提高技术。在慢练的过程中,要认真读谱,有意识地记忆。当基础在慢练中打好了,曲子就背好了,然后我们就有好的条件逐步进入快奏。所谓的慢奏,只是把演奏速度放慢,思想上绝对不能马虎,弹弦也不能慢,不能懒。要知道,慢练是为快打做准备,所以思想上要积极认真;在触键的琴弦方面,慢奏要有和快奏一样的要求,在发音上要有颗粒感和穿透力,这样慢训才能打好基础,才能达到快奏的目的。慢练只是增加了弹一个音和弹下一个音的间隔。但是每一个手腕的划水本身还是敏捷有力的,和快打是一样的。通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慢奏是提高练琴效率的基础和核心。
快奏是在实践中对慢奏的一种检验。慢练为快打打下一定基础后,就可以逐渐按规定的速度打了。也就是说,一点一点的逐渐加速,每次加速的程度要以缓慢训练的效果在逐渐加速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和体现为前提。而且快奏是对慢练的考验,快奏弹不好,说明慢练基本功不够,一定要一点点放慢速度。
快慢结合的练习,效果很好。虽然练琴要先慢后快,但是在每天的整个练习过程中,慢练和快练要交替安排。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快训往往会发现一些慢训没有遇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单独慢训,小心处理,然后逐渐加速。在快速训练中,往往无法充分考虑谱的要求和弹奏的技术方法。经过一个快速的训练阶段,谱就淡了。所以,练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有多有把握,一定要有意识的认真看谱,慢慢练。这时候发现的疏漏就可以及时弥补和完善。即使没有发现疏漏,也一定会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以及演奏技法的规范和熟练起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作用。这种再慢的练习,是基于我自己的熟练度和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我的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确,技术方法更优雅,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我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如此循环往复,我的演奏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单手双手基础训练
单手是指单手练习声部,双手是指两个声部一起双手表演。它的训练流程是:单手解围后,双手合十。在练习新的音乐时,如果很难有两个声部,就要先用一只手来练习,这样两只手可以分开练习,便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只手上,这样练习起来更仔细,效率更高,大脑更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谱和音乐的形象也更生动。在扬琴音乐中,左右手声音不同,相对独立。左手和右手分开练习,更容易更清晰地理解高低音的音乐形象,有利于对作品的分析。而且双手合成时,由于左右手的音乐形象在头脑中是生动具体的,可以更好地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呼应,对音乐的处理大有裨益。
训练中应注意左手训练。演奏扬琴要求左右手的功能要一致。扬琴的主旋律部分通常在左手,但左手通常较弱,需要先多练左手,再练从属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打散的独立活动能力,加深声部的层次观念,从而达到左右手同样的熟练和协调。徒手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完美的协调;左右声音依旧清晰分明。合成两只手时,要注意左右手不能互相干扰和抵消。双手要配合好,才能让观众获得无缝、统一、完美的音乐感受。在天衣无缝的配合中,左手和右手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歧义。要突出旋律,淡化其他部分,但还是要非常清晰有层次感,两只手的配合要力求默契完美。
一般来说,左手的能力较弱。当你双手快速弹奏时,你会发现左手练习中的不足和弱点,这就需要重新训练左手。弱点和不足克服后,再配合双手。单手双手要经常交替练习,每一次交替练习都是技术的新飞跃。
可见光谱和背景光谱的基本要求
视谱和背谱一般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往往影响学习进度。降低了练习的效率。练新东西,自然是先看谱。基本要求是:读谱准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有的同学就是不认真读谱,错误很多。而且由于错误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先入为主,以后很难彻底纠正,所以要求从一开始就要保证准确观影。
看清谱,要看本质。看清楚是指着眼于每一个音、每一个记号、每一个段落,而看本质是指从谱的所有要求去分析思考,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综合研究整体安排。看清本质的前提是看清。不看清楚,就看不到本质。看本质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需要多看几次。看本质不仅仅靠眼睛,主要还是要思考和分析作品的内在精神。读书的本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身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尤其是扬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可以说,看本质是一种无止境的要求。
背谱演奏是熟练的标志之一,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背完曲子就可以专心演奏,从而大大提高演奏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节奏、音色、力度、句子、旋律、声部进行精心处理,综合考虑呼吸、意境感等问题,才能真正弹好一首曲子。背谱要自觉主动,一开始就做好背谱的准备,一边读谱一边背。谱上的一切都像是在脑子里复制。记忆音乐是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过程。你要非常理性、清晰地在脑海中反映音乐形象。识记应该是从理性到感性。在记忆乐谱时,要充分理解和分析乐曲的结构和形象。你在演奏的时候,不要只是背诵乐谱,而是要把作者的情绪完全融进自己的情绪里。你演奏的音乐应该是你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你真实感受的一种表达。读谱和背谱都不是绝对的。背谱的时候还是要随时再看一遍乐谱,加深记忆和理解,把自己融进音乐中。
局部与整体的基础训练。
所谓局部,是指音乐的句式和片段;所谓整体是指音乐的整体。即分段练习和整首歌练习的训练关系。一般当你开始得到一首新曲子的时候,总是要先粗略的演奏一下,这样才能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便于安排练习计划。当一首很长的曲子总是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必然是印象不深刻,演奏不好。所以新的曲子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分段练习,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如果遇到音乐中比较难的段落,要多单独练习。再难的曲子,也要从慢练开始,一点一点加快。直到最后,当我们独自弹奏这首高难度的曲子时,我们能以超过规定的速度弹奏。这样,当我们以规定的速度正式演奏时,难度就变得容易了。分段练习只关注一个段落,没有完整的音乐形象。完整的练习专注于整首曲子,有完整的音乐思想。完整的练习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段落融合链接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呼应,成为一首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音乐,具有完美的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综合演奏能力。
在扬琴练习中,想要获得好的理想的效果并不容易。要结合科学的钢琴练习方法。以上是多年教学表现的探索和总结。希望能对扬琴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扬琴这一世界民族乐器之花在世界音乐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