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是怎么打击假货,判假货死刑而不容忍假货的。
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国家对打假一直是坚定不移的。其实我们国家打假历史悠久,古人也有各种方法打击假冒,维护消费者权益。
首先是立法维权,对制假售假、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绝不姑息。唐朝颁布的闭市令规定,所有商家的计量器具每年都要有专人检验,不合格的商家要严惩,严禁缺斤短两。同时,唐朝的法律规定,如果食物变质腐烂,必须就地销毁,严禁出售。非法贩卖者将被监禁三年,人死则判死刑,以儆效尤。由此看来,古代对制假售假的惩罚是相当严厉的,这也是古代假货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防伪验证。古代的防伪验证类似于现在的商标和防伪码。宋代有一个叫任一郎的人,制作鞋子的技艺高超,他的鞋子远近闻名,所以市面上就有冒充“任家鞋”的假货。为了打击这些假货,任一郎在自己的鞋子内侧藏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生产时间和编号作为真伪的证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了明清时期,比较有名的产品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防伪验证,慢慢形成了商标。
第三是行会监督。宋代,朝廷命令各类商人组成各种行会,如客栈行会、水果行会、布业行会等。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商户必须注册会员,接受行会监督。公会主要负责检查所售商品质量是否合格。消费者如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向公会投诉,类似于现在的行业协会。
第四是退货制度。《唐律》中记载,消费者购买商品后三天内出现问题,可以找商家无条件退货。退货时,必须经过公证人员检查,确认有质量问题后才能退货。如果商家不退货,消费者可以向官方举报,官方会介入退货,并给予商家一定的处罚。
制假售假行为早已出现,屡禁不止。坚决打击假货是古代朝廷的态度,用各种方式打击假货,人们对假货更加痛恨,想出各种别出心裁的办法来对付假货。随着社会的发展,打击假货的力度会不断加大,他们会坚决不给假货任何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