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创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划时代的传说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理论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一直为有志之士所遵循。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他用自己的生命改造的这片热土上绵延不绝,不断繁衍,延续古今,流传海内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广博博物志》卷九行《五会纪年》记载:“盘古之王,龙头蛇身,嘶为风雨,吹为闪电,睁眼为昼,闭眼为夜。死后关节为山,身为河海,血为淮渎,发为草木。”盘古最早见于三国徐峥的《三五历》。后来,任芳的《说文解字》把盘古的身体变成了天地万物。古代小说《钩沉》系列中的《五运纪年》(成书年代不详,或云亦为所作)和《玄中记》也有类似记载。

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表达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它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人类的起源,万物的起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民间历史知识叙述的如数家珍。这种叙述虽然没有历史学家表述的那样公允,但更清晰地反映了民众最朴素的评价。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应该受到表扬和赞扬;那些作恶多端、迫害人民的人应该受到讽刺和鞭笞。这些故事可能不真实,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五运纪年》说:“盘古王,蛇头,嘶为风雨,吹为闪电,昼开目闭为夜”。颜地、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南迁后,伏羲传说演变为盘古,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范文澜认为,盘古传说是远古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盘瓠”或“盘古”传说,在古代经典中加入哲学元素和自己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并用它来填补鸿蒙时代的空白。东汉应劭的《风俗依桐》第一次有了潘虎的理论。闻一多考证伏羲考,证明盘古为葫芦,“盘”字古义为始,“盘”为葫芦,意为生命繁衍。

盘古的故事更早见于三国时期徐峥的《三五历》:“天地乱如鸡。盘古就诞生在其中。八千岁了。天地开了。杨青是天空。多云是地面。盘古也在其中。一天九变。上帝在天堂。神圣的土地。天空有十英尺高。地球每天厚十英尺。盘古一天长十尺。所以八千年了。天极高。土地极其深厚。盘古极长。于是那天去了万里。然后是黄三。天气晴朗,萌芽开始,然后天地分,乾坤立,阴阳显露,元气散发。它怀孕了,是中性的,也是人。盘古先生。垂死的化身。齐变成了风暴。声音如雷。左眼是太阳。右眼是月亮。五肢是四极五岳。血是一条河。肌腱在地下。肌肉是土。头发像星星一样。皮肤是植物。牙骨是石头。本质是珍珠玉。汗水变成了雨水。体内的昆虫。感受风。变成了李伟。”

此后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多,发展到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脚化为西岳,眼化为日月,泪化为江河,息化为风,声化为雷电,夫妻化为阴阳。董引用《广博列传》中的“五运历岁”:“盘古死后,关节为山,身体为江海,血为渎,发为草木。”《枕中书》说:“过去两仪未分,在鸿蒙系统,未成形。天地日月不在,如鸡生蛋,混沌玄妙。盘古已真人,天地之精,自元初始游于其中。”

《异事物语》说:“今南海有盘古墓,长三百余里,俗云子孙追葬盘古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