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伊拉克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毁灭性打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被削弱。1991海湾战争爆发前,拥有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伊拉克,使其在中东的经济发展,水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下降到不足400美元。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左右。在美军对伊拉克的空袭中,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军事目标遭到轰炸,对伊拉克日后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沉重打击。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施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迫使伊拉克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目前为止,联合国的制裁已经持续了12年,伊拉克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40亿美元。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整体作战能力,40多个师被摧毁。伤亡人数从8.5万到6.5438亿+不等。伊拉克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基本被摧毁。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和战争的冲击,美英的持续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复苏无望,人民生活贫困。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虽于65438年至0996年实施,但由于美英的阻挠,未能完全实施,加剧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根据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伊拉克已有6.5438+0.732亿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此外,海湾战争也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报道,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在伊拉克南部投下了约300吨贫铀弹。10年后,该地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疾病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孕妇流产比例是过去的10倍以上。
但是,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政权的统治基础和控制体系并没有被摧毁。第一,萨达姆虽然是败军,但还是有一定威望的。尤其是他敢于与世界超级大国对抗,使他在国内乃至阿拉伯国家都被视为“民族英雄”形象。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忘记伊拉克的侵略,但却忘不了萨达姆挑战美国和以色列、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等“英雄行为”。第二,萨达姆多年的铁饭碗统治,使得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力量薄弱,从而保证了萨达姆对国内局势的有效控制。第三,萨达姆采取高压政策,迅速平息了海湾战争后国家南北的叛乱,稳定了局势。
武器核查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于联合国安理会4月通过的687号决议。决议决定核查、登记、销毁和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学、核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以及这些武器的研究、生产、储存和试验设施。该决议还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负责这项工作。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和禁运只有在特委会完成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并向安理会提交报告明确表明伊拉克已完全彻底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才能解除。
萨达姆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合作,承认并销毁了大量生化核原料设备和导弹,希望核查尽快结束,对伊经济制裁尽快解除;另一方面,他们试图隐藏一些武器和原材料,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尽快结束核查。
1991 9月21日,刚刚开始核查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的一栋建筑内发现了大量有关伊拉克核武器计划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准备带着文件离开时,声称“完全合作”的伊拉克官员强行没收了一些文件,而伊拉克军方则派遣武装士兵在一个停车场阻止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对抗持续了四天。直到安全理事会通过一项主席声明,宣布如果伊拉克拒绝合作,安全理事会成员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伊拉克才解除对检查人员的包围。
尽管如此,从65438年到0995年初的几年里,验证工作一直进展顺利,成绩斐然。联合国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后来说,到1994,经过三年的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了伊拉克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但萨达姆的生化武器计划仍然一无所获。
自5月1992日起,伊拉克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向安理会提交了武器报告。到6月特委会视察暂停时,提交了大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所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都已全面、彻底和彻底地公布和销毁”,但是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al?在哈基姆的一家工厂里发现了大量被称为“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武器。里士满,谁参与了这次验证?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最多只需要1吨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进口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从事大规模生产炭疽病毒。
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要求做出解释。答案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必须时刻有计划,确定目的后再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先做出点东西,再考虑拿它怎么办。”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马尔?哈桑叛逃出国,并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阿尔?此外,关于哈基姆工厂条件的所有证据提供了关于伊拉克生物化学、核武器和导弹的新信息,联合国以前认为这些已经销毁。
在证据面前,伊拉克最终承认生产了8000多升炭疽孢子和1.9万升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没有装载在任何弹头上。
自1995年下半年以来,特委会与伊拉克之间不断发生公开冲突,伊拉克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地。自1996以来,安理会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97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就职,接任特委会主席。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能够与伊拉克方面正常相处,那么巴特勒上台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离职,核查不得不停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伊拉克方面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不想让伊拉克通过检查;第二,伊拉克方面认为巴特勒领导的特别委员会已经成为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拉克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拉克武器的核查和销毁工作已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具备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底,伊拉克政府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在望。然而,在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不仅没有提及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为执行安理会决议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拉克仍然隐瞒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销毁情况,并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国和英国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所有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终、完整”资料,否则将对伊拉克实施新的制裁。这一决议对一度充满希望的伊拉克犹如当头一棒。伊拉克指责该决议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该决议,并采取措施对抗核查。
65438-0998,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拉克斡旋,达成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的特委会冲突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止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全部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巴特勒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和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在10月中旬将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 17日,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袭,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隐藏可疑信息,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9日,伊拉克宣布,特委会永远不会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从1991到1998年底,联合国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在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枚化学弹药、近50万升化学剂、654.38+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剂的化学剂以及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个运载系统。专家估计,七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2月通过了第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执行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的核查任务。2000年6月5438+10月,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与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UNMOVIC主席。2002年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441号决议,提出了加强武器检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6月27日,11,第一批17核查人员开始工作,伊拉克武器核查在尘封四年后重启。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方和被核查方的态度有关,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力量平衡。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美国以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对伊拉克的全面控制为既定目标,欲以此为依据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拉克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1441号决议实质上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和实力较量、相互妥协的结果,伊拉克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卖沙特”的原因: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问题一直是美国政治外交中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执意“卖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美国去年6月初165438+10月在阿富汗战场取得成功后,甚至锁定伊拉克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在暗中加紧各方面的宣传和准备。政治上,布什政府先后抛出“邪恶轴心”论和“先发制人”论;外交上,他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访问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政府加强了与伊拉克反对派的磋商,研究制定了对伊作战计划,并开始向伊拉克外围增兵。美国积极准备攻打伊拉克,背后有很多考虑。
(A)转移国内注意力和寻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党和民主党势均力敌,国会两院席位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强力牵制,布什政府上台以来在解决国内问题上毫无建树,短期内难以有所作为。“9.11事件”恰恰给布什政府提供了一个避免棘手国内问题、扩大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提升了共和党的知名度,在2002年6月165438+10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后,布什政府面临着选择一个政治“炒作点”来维持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很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以共和党政府为代表的美国军火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所以,布什政府坚持“暴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2)结束伊拉克问题,卸下外交包袱。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的遏制政策,试图摧毁萨达姆政权。但事与愿违。制裁非但没有动摇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的统治,反而招致国际社会的齐声指责,说制裁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事实表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以制裁促变革”战略并不奏效,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的一个矛盾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负担。美国“造反萨达姆”的决心表明,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结束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3)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仅次于沙特,发展潜力巨大。美国获得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削弱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化解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的安全和价格控制。第三,它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后重返该地区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宣称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摆脱萨达姆政权,进一步将国际石油供应来源置于亲美政权的控制之下,甚至置于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4)扶植亲美政权,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反美势力一直很活跃。自2001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高涨。布什曾承认“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美国的传统盟友沙特阿拉伯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事件”,更让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一再劝说,与伊朗、委内瑞拉联合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中东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其中东政策有关。相反,最近美国朝野出现了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结于中东一些国家的集权政治制度和美国前政府打击不力,并进一步认为只有“融合”这类国家,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反美情绪和恐怖活动。为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2年6月5日+2日提出了包括中东国家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美国政府坚持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扶植一个具有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政权,就是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在阿拉伯国家树立一个所谓的“民主模式”。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这是21世纪的一场全新的现代战争。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持续了44天。事实上,在14年4月美军攻占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战争。与海湾战争时期美军伤亡人数1991相比,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幅增加,而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取得“低伤亡”,主要是因为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强调了空军的重要作用,避免了城市巷战。这次派出的美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其先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保证了整场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显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是美国实行“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场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的战争来稍微占领一个国家。与美国近年来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特点。一种是寻求绝对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战的威力;三是实践新战争理论;第四是造成的不对称战局;五是探索战术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的影响:(1)多极化趋势仍处于量变过程中,趋势在增强。一方面,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的反对,强行实现“卖萨”的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美国的霸权主义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友。法国、德国、俄罗斯和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和外交独立性的分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使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得到大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将“反恐”与“反恐怖”直接挂钩的论调难以令人信服,追随者寥寥无几。大国围绕伊拉克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有所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进程在继续,趋势在增强。
(2)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2000年以来,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原因很多。从供给端看,既是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出口国联合限产提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反披萨”、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引发的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不真正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国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的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者又将失去一个“投机点”。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也将逐渐增加。从需求端来看,世界经济衰退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速明显降低,从90年代的年均1.4%的增速降至2006年、5438+0和2002年的年均0.4%,2003年仍无大幅增长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形势下,国际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出口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加激烈。只要中东油田在“倾销”过程中不被大规模破坏,国际油价下跌的压力就会明显加大,并导致国际油价下跌。
(3)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叛乱”后,为防止伊拉克出现动乱和分裂,美国可能会直接或借助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施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政府可能会采取现实的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的公众层面也可能出现一些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针对美国利益发动袭击的可能性。
(4)美国实现“叛乱”后,将把重心转移到伊拉克的政治经济重建上,不太可能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采用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也是不现实的。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采用“阿富汗模式”,但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什叶派自治要求的政治制度选择。然而,伊拉克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教派分歧不仅会在政治重建过程中爆发,还会成为影响伊拉克政治稳定的长期因素,甚至可能影响伊拉克与邻国的关系。美军可能会长期驻扎在伊拉克。
㈤巴勒斯坦问题关系到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和感情。“叛乱”后,为维持其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削弱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美国不得不加大力度恢复中东和平进程,并可能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共同提出的“路线图”计划基础上敦促双方恢复和谈,从而缓和巴以暴力冲突。然而,由于巴以谈判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和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问题的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困难。至今没有可行的方案,因此中东和平进程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巴以冲突将继续存在。
(6)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和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本质上是绕过联合国,与盟国单独行动,这将再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影响力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束之高阁,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