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这个超级败家子是怎么把英国从日不落帝国搞成美国二流跟随者的?

“你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胜利——不顾一切恐惧的胜利——胜利,不管道路多么漫长和曲折。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是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第一次当选首相时发表的演讲。

此时正值二战,面对德军炮火,丘吉尔赌上了英国的全部家当。

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英国还是从“日不落”的神坛上掉了下来。

丘吉尔的一生,经历丰富,世人有不同的评价:多次殖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是四个国王的主题。

然而,丘吉尔看似辉煌的一生,却将英国一步步带入深渊,硬生生将昔日的“不落帝国”变成了美国的“二流追随者”。

那么,丘吉尔是如何让英国人低下高贵的头颅,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的小弟的呢?

丘吉尔卸任后,英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丘吉尔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祖先是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博罗公爵,英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军事家。

他的祖父对他影响很大,丘吉尔也一直把约翰·丘吉尔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偶像。

20世纪20年代,丘吉尔如愿以偿,出任英国海军部大臣和英国军需大臣。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身贵族家庭的丘吉尔把英国海军带入了一个烂摊子,让一度在大洋上横行的英国海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让英国海军不再出名的关键战役是丘吉尔的加里波利战役。

丘吉尔初入政坛期间,正是西方列强围绕东方博弈的新阶段。

在丘吉尔的强烈建议下,作为欧洲传统强国的英法开始与俄国密谋瓜分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控制着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进军巴尔干半岛,亚历山大大帝的十字军东征以及随后的十字军东征都是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行的。

到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沿岸国家和地区与外界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欧洲列强在海峡周边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利益。

从19年底开始,以英法俄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开始围绕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通道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斗争。

英国人一直认为,从土耳其人那里走这条路,就能赢得世界大战。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认为:

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战争的土壤,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

丘吉尔就任海军大臣后,还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梦想中。

他对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英法俄敌对的德奥同盟深感不满,于是借此事件发动战争,想夺取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

作为英国海军部大臣的第一年,傲慢的丘吉尔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术政策:

以英国海军的实力,我们应该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奔奥斯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这样荒谬的想法遭到了约翰·弗伦奇将军的强烈反对。

他认为,英国武力占领达达尼尔海峡会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很容易使英国失去埃及的战略地位。他建议海峡应该掌握在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

然而,丘吉尔一意孤行。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英国议会批准了他的决议,英法联手组建联合舰队。

全舰队由16战列舰、20艘驱逐舰、30艘扫雷舰组成,舰队装备178火炮。

这些火炮大多比土耳其堡垒的更先进,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毫无疑问,丘吉尔选择进攻土耳其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但是在战争中,丘吉尔完全以自己的想法为准绳,对很多将军的建议置之不理。

战争开始一周后,西线的战壕陷入了僵局。

国内战争派在议会提出,有必要在其他地区开辟另一个战场,攻击敌人的战略侧翼,以打破僵局。

然而,丘吉尔反对在海洋之外开辟任何新的战场。

他坚信强大的英国舰队能够在西线取得胜利,对开辟新战线的想法持不屑态度。

这样,西线的英国海军就暴露在了土耳其军队的集中炮火轰击之下,土耳其军队的榴弹炮对军舰的甲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英法军舰甲板起火后,浓烟滚滚。

这使得舰队无法瞄准目标进行攻击。

英国将军们不得不命令舰队撤退。

然而,丘吉尔不断发电报敦促各部继续进攻。

1915年5月,一艘德国潜艇在加利波利半岛附近海域击沉了英国战列舰歌利亚号,470名英国海军阵亡。

后来,英国战列舰“胜利”号被土耳其军舰的鱼雷击沉,570名士兵溺水身亡。

德国潜艇在加利波利半岛附近海域遇袭,给英国政府造成了很大压力。

德国潜艇数次击沉英军引以为豪的战列舰,震惊了英国政府高层。

作为海军大臣,丘吉尔担心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沉没会在国际上再次打击英国海军的声誉,向前线总厨提出了最后通牒:

迅速将“伊丽莎白女王”号撤出地中海。

Kitchen坚决反对这个提议。

他向首相阿斯奎斯报告,如果海军准备放弃到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陆军部队可能全部转移到埃及,否则滞留在奥斯曼土地上的英军很难返回英国。

然而,阿斯奎斯和丘吉尔已经被吓坏了。他们怎么能听从厨房的建议,把伊丽莎白女王号留在茫茫大海上呢?

最终,加里波利战役以英法俄的撤退而告终。

英国已经有超过28000人死亡,超过20万士兵受伤。

此役之后,英国无法再从正面对奥斯曼帝国构成威胁,英国政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英国要求改变战争政治方向的呼声越来越高。前保守党首相鲍尔弗借机攻击自由党在决策层的势力。

保守党领袖在议会中正式表达了对丘吉尔的不信任,丘吉尔在英国海军声誉一落千丈后正式下台。

可以说,丘吉尔的首次政治表演深深“震撼”了世界。

但事实上,他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善于谋职的丘吉尔很快重返政坛,家族的威望使他成为财政大臣。

恐怕谁也没想到,丘吉尔的回归让英国经济从此一落千丈——他所倡导的“金本位”给英国经济带来了大崩盘。

18和19世纪期间,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本位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在稳定的金本位政策下,英国的物价和汇率波动逐渐趋于稳定。

这为英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资本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使英国经济越来越大。

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由伦敦汇票主导,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伦敦融资,英国信用向全世界提供资本”。

从65438年到70年代,伦敦正式成为国际金融交易中心,英镑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资产。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才告一段落。

一战后,英国依然可以自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依然遍布全球。

然而,维系这个庞大帝国的经济基础在一战中受到沉重打击,英国包括商船在内的财产损失达5.7亿英镑。

一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丘吉尔无法接受。

战前英国金融繁荣的政策基础源于金本位政策下英镑的高声望。

当时,许多人认为英镑就像黄金一样。

但是一战首先破坏了这个基础,战争期间欧洲黄金大量流入美国。

这打击了英镑的稳定性。

战争期间,美国增加的黄金储备最多,而英国在战胜国中损失的黄金储备最多。

大量黄金储备集中在美国的事实,使得英镑很有可能无法及时兑换成黄金。

这严重削弱了英镑的信誉,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金融赖以生存和繁荣的政策基础。

此外,英国在战争期间负债累累。

这给战后英国财政的运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虽然严格来说,战后英国仍是债权国,但英国的盟国共欠英国654.38+074万英镑。

但战后,英国盟国大多因政权交替或经济困难而未能履行还款义务。

从战争中获益的美国,战前欠英国近5亿英镑,战后英国实际欠美国近9亿英镑。

这些外债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丘吉尔面临着大量的坏账。

黄金储备的流失,债务状况的恶化,海外投资的损失,给英国的财政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战后,英国的金融运作不得不隔着太平洋观察美国的眼睛。

这大大削弱了英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恢复金本位政策在1925年3月被雄心勃勃的丘吉尔提上日程。

然而,这个提议一听到风声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强烈反对的理由是:

当时英镑的价值明显被高估了。恢复金本位将使英国在调整生活成本和工资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这将大大增加英国出口业面临的困难。

报业大亨比弗布鲁克甚至在《每日快报》上发起了批评恢复金本位的运动。

他还故意发表文章点名批评英国财政部,认为丘吉尔的政策偏袒金融业,损害了该行业。

然而,不顾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反对,自命不凡的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选择了贸然出击,匆忙宣布恢复金本位制。

这一举动给英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灾难。

仅仅跌跌撞撞了四年,英国经济就崩溃了。

纽约股市上,1929 10 10月24日,一天内下跌超过10%,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经济危机。

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开始显现迹象。

这意味着英格兰银行在捍卫金本位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刺激经济发展的负担。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英格兰银行开始连续下调贴现率。

贴现率下降再次引发英国黄金外流。

到了1930年5月,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令人震惊的129亿英镑,远远低于Cunliffe所说的维持金本位制的150亿英镑的黄金最低量,英国经济濒临崩溃!

次年,奥地利最大的商业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英国在这家银行至少有500万英镑。

两个月后,因为达姆施塔特银行破产,近1亿英镑的英国贷款被冻结。

不得已,同年9月20日,英格兰银行正式宣布再次暂停金本位制。

主张恢复金本位制的财政大臣丘吉尔受到了同事们的批评:

“财政大臣应该被指控不作为或玩忽职守,他必须受到指责。”

1925到1931期间,英国恢复金本位的政策,恰好处于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这种散漫的政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一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和指责。

短短六年,大英帝国几百年的黄金积蓄付之东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丘吉尔的独断专行。

可以说是丘吉尔一手把英国拉下了“日不落”的宝座,英国从此再无辉煌。

然而,丘吉尔的表演并没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不想再卷入世界大战,因为战争会进一步掏空英国本已空虚的国库。

时任首相的张伯伦认为自己是一个“从灵魂深处热爱和平的人”。

英国从上到下都无视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把和平作为最大的追求。

英国外交部在20世纪20年代起草的一份备忘录提到:

“我们唯一的目的是保存我们所有的东西,和平地生活。”

在1935中,还强调了:

“英国在未来几年内不应卷入战争。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尽可能长时间地避免战争风险,不管是在远东还是在欧洲...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这一点。”

基于此,英国对德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实行绥靖政策,坐视不管,甚至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英国政府的错误战略并没有满足德国人的胃口,反而彻底刺激了德国人的侵略欲望。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国绥靖政策彻底失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参战。

二战期间,德军的进攻使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继任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

强硬的丘吉尔一上台就宣布了全民抗战的战略,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与德国作战。

从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看,丘吉尔的战略无疑是伟大的。

但对英国人民也是致命的打击。

为了能够和德国抗衡,丘吉尔一挥手就和美国签订了更换驱逐舰基地的协议。

内忧外患的英国选择将其在环大西洋的8个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

作为交换,超龄的只是50艘驱逐舰。

在整个二战中,丘吉尔除了成功领导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外,毫无建树。

面对战争的巨额开支,丘吉尔苦不堪言。

而他最后的选择是向英国海外殖民地借了很多钱。

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丘吉尔开出了所有殖民地国家都无法拒绝的条件:承认战争胜利后所有国家的独立。

于是,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觉醒了民族意识,纷纷展开独立斗争。

损失惨重的英军已经无法控制海外。

二战英国虽然赢了,但是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对英国人来说,英国祖先的百年基业被丘吉尔毁掉了。

英国彻底从一个“日不落帝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岛国”!

按理说,丘吉尔已经失去了祖先的传承,是时候收手了。

然而,丘吉尔后来失去了英国的未来。

为了阻止国际地位的下降,丘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一次,英国人的膝盖在美国人面前彻底软了。

二战爆发后,英美关系更加密切,出现了“特殊关系”。

两国关系亲密,不仅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相似,也有一致的国家利益。

后者才是根本原因。

对于陷入财政困境的英国来说,美国的帮助尤为重要。

二战大大削弱了英国的国力。英国政府损失惨重,负债累累;

近30%的国家财富在战争中被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受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情况与英国大不相同。美国虽然是和英国等国一起参加二战,但却是二战所有交战国中唯一没有遭受重大损失的国家。

而且战争期间,美国向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战争物资,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二战后,美国已成为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

为了弥补英国的可怕处境,丘吉尔积极向美国示好,希望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

所以在丘吉尔执政期间,英国跟风美国,完全把自己当成美国的“二流跟随者”。

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盟友来保护其国家利益的英国频繁向美国示好,并渴望建立一种“特殊关系”。

那么,如日中天的美国买英国账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学者都说过,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大多是英国的一厢情愿,英国比美国更在乎这种“特殊关系”。

虽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美英两国的关系确实不同于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

虽然当时英国的实力已经大减,但英国仍然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美国视英国为“不可替代的强大同盟”。

在丘吉尔的建议下,英美于1951年签订了《安全* * *条约:

美国将向英国提供装备和防务支持,英国是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中转站。

在北约的欧洲成员国中,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战场上拥有核、战略和常规力量的国家。

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意义重大。美国需要利用英国来控制欧洲的局势。

面对丘吉尔的盛情款待,美国自然态度白给。

1950年9月,美国在三国外长会议上提出建立包括德国军队在内的欧洲防务力量的建议。

威胁说,如果这一建议遭到拒绝,美国将退出欧洲军事一体化进程。

丘吉尔竟敢对美国政策说不?

最反对德国武装的法国,此时也因为英国的支持与美国的合作,不得不妥协。

丘吉尔此举无疑让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深恶痛绝,他们指责丘吉尔“欺骗欧洲同胞”。

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联邦德国于1952年5月签订《欧洲防务》,决定建立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军队。

但法国仍担心德国借机重新发展武装力量,威胁自身安全,于是在1954否决了该条约。

这使美国大为不满,并威胁要重新评估西欧政策。

美国对欧外交正面临巨大挫折。

此时,丘吉尔又站了出来,指示当时的外交大臣拜登提出:

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为框架,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建立西欧联盟,限制西德的武装力量。

最终,英国的提议被《布鲁塞尔条约》的所有缔约方接受。

美国越来越讨好自己的“追随者”。

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放弃了骑士精神的荣耀,心甘情愿地沦为美国的“二流追随者”。

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建立在两国在二战期间和之后的密切而特殊的关系之上的。

它是英国地位下降、美国地位上升的产物,所以“特殊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相对于英国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和英国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暧昧的。

在公开场合,英美如兄弟般共进退。

但私下里,两国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希思继任英国首相后,开始秘密脱离美国影响。

英国政府放弃了丘吉尔试图讨好美国的政策,重新审视欧洲一体化进程。

美国同样的健康目标已经转向欧洲大陆。

德国地位的上升导致美国拉拢德国,显示对欧洲的支持,希望摆脱英国的独立,直接与欧洲大陆对话。

随着英美关系的变化,英国开始偏离初衷。

由于外交基石的变化,英国外交开始陷入混乱状态。

英国不想失去美国这个“特殊”的伙伴,但又不得不融入欧洲。

英国和美国保持距离。也让欧洲对英国非常不满。

同时。英联邦对英国加入欧盟也很挑剔,英国外交进退两难。

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英国一直紧紧抓住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不放。

其实,英国不妨想办法成为多极世界的主心骨——放下帝国,加强与欧盟内部成员国的合作,最终完成欧洲一体化。

也许只有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不再受制于“特殊关系”,英国才能摆脱这种外交困境,弥补丘吉尔执政带来的困境。

参考资料:

邱吉尔大战略思想研究:控制暴力和激情的战略/政治领导艺术,中国人民大学,于海峰。

论英国绥靖政策的失误及其教训——兼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性:肇庆大学旅游历史文化学院李怀顺

英国政党政治史上的“反常现象”严北京师范大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

编辑:塔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