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自1998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8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接轨,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发布《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参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原油价格从65二是2000年6月,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第三阶段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整合机制的进一步完善,2006 54 38+0+01 6月开始。主要内容是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由单纯确定新加坡油价改为参考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对应,我国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次显著波动。1998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格由国家计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确定,每月调整一次。而汽柴油是国家指导价,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集团可以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5%。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石油市场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并没有大幅度调整。直到4月1999,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经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在此轮上涨中,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调整一次。
从2000年5月到2001,11,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国内成品油价格共调整了17次。到2001,11,成品油定价机制又变了,每个月都根据国际市场油价波动进行调整。2001、11、12年两次下调成品油价格,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数次涨价。到了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下半年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声音。在国际油价的带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冷清,特别是国家发改委于2月0日将汽、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升温。3月1,国家撤回涨价通知,5月10,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受非典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在短暂沉寂后逐渐回暖。65438年2月6日,国家终于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得以释放,市场价格顺势上涨。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目前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准价只有在国际市场三地加权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范围时才进行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一个月,有时几个月。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很难据此确定国内油价,不仅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机械整合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波动,吨油每次200元的调价屡见不鲜,导致价格涨幅过高,达不到实际价格,设定的价格也没用;要么降价太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是价格调整滞后,调整后的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季节变化与国内不同,国内市场需求情况也不同。根据国际市场油价来制定国内价格必然会与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异化政府定价,达不到稳定市场的目的,给经营者带来不平等的市场机会。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于国际市场变化一个月,为投机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了囤积等投机行为。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的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根据国际油价变化每月1日调整,而成品油调价有一个稳定的幅度。因此往往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价格降低,生产企业原油采购价格和成品油销售价格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