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记?

施奇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起初史籍没有固定的称谓,或称“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内也称“太史公”等。《史记》原是古代史书的总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从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开国大典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部传记,三十个家族,七十部传记,十张表,八本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成家言”的史学知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传记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世的“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作者和这本书

司马迁写《史记》,他的历史观在于“了解古今之变,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成为统一的说法”。司马迁关注天人关系的演变,而不是承认天的神秘力量,从而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索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他写作的动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完成了编纂《史记》的野心。司马师是历代史官(周末铁官,灭蜀秦惠王将军司马错是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谈继承了先人的遗志——太史令,再现了孔子写春秋的精神,对前代的历史进行了整理和论述。《隋书经籍志》说:“谭依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撰《春秋》之后的历史事件。汉元丰元年,武帝收禅礼。作为一名官员,司马谈在旅途中患重病去世。临死前告诉儿子司马迁:“今日子承千岁制,封泰山,其余不从,是命!”我死后,你会老得忘记我想写的东西..."司马迁答道:"我小子不敏感,请你打听一下我祖先的旧闻。“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按照父亲的遗嘱完成了历史工作。史记中《关禅经》为其八经之一,即见其先父之意。

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序》中说:“老祖宗说,自周公死,五百岁有孔子。孔子死后,至于今天的500岁,有机会展现明朝,是易传、、蜀、李、岳四家鼎立之时。你什么意思?这小子怎敢让路?”这恰恰暗示了它有着理解道德、展示仁人志士的使命。《春秋》的下限是在鲁哀公获得的那一年。此后再无完整的历史记载。司马迁沿袭《春秋》,在汉武帝元寿元年“胜林”和太初元年改历下限的基础上撰写史籍。但司马迁对《春秋》的继承,不仅仅是形式上继承周公以来的正统,更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序》中说:“春秋、明、三王之道,人事纪律,不要疑神疑鬼,明辨是非,犹豫不决,善恶分明,贤能卑鄙,生死存亡。”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的兴趣由来已久。这是因为他想继承孔子的真谛和《春秋》的褒贬精神,写史记。

第三,司马迁要肩负起史家的责任。据《后汉书·关白》记载,太史令只是一个600石俸禄的小官。他的职责只是管理地图集,掌管占星术和天文学。他最多只是记录前生和当代的事件,他没有责任去写。但司马谈、司马迁显然不满足于“拾遗补缺”。司马谈本有整理前代历史的打算,可惜,愤然而死。临死前告诉司马迁“自授后史记已释”。今天汉朝盛世,贤良忠义之士多。作为一个官员,他们有延续上一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序》中也指出,太史公有义务说:“除此之外,试图掌其官,废圣人之德,毁英雄之言,毁世家之言,毁贤士之言,是大罪。”所以司马迁立志写史记,秉承的是“讲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在《保人舒安》中,他还透露了写《史记》的目的。他说,“每一百三十篇也要借鉴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可见他既要尽到太史令的责任,也要尽到历史学家的本分。

内容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分为传记、书籍、世家、传记五个主题,《太史公最后序》细分为130章。其中,编年史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表以表格的形式排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或历史走向,书的内容与历代的法规有关,家世描述影响深远的家族或贵族的事迹,传记则呈现历史上各种人物的历史表现和各种社会面貌。与以往的史书不同,《史记》的写法是同类之首:主要描写人物的生活,年份是其次。此后,又有《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其他历史著作模仿此体,使纪传体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历史著作所采用的主流写法。赵翼《二十二史注》说:“司马迁兼顾古今,举一反三,使之通史。这段历史是按照皇帝的顺序,世家大族记国,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列传瞄人。然后把一代君主、大臣、政治家的得失总结成一个系列。自此,历代造史者,不可越其范围,信史者之极也。”

至于文章的内容,《史记》中的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前文是人物的生活描写,都是由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轶事组成;正文后面会跟着作者的评语或感想,通常以“太师龚玥”开头。内容可能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但仍然侧重于评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这也与司马迁在序言中提出的“研究天人关系”的写作目标相呼应。

基础年鉴

五帝,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孝文、孝靖、萧武。

桌子

三朝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年表汉以来诸侯年表高祖、英豪年表元以来年表太子年表历表汉以来名臣年表

李殊乐书法律李树舒天管叔丰产术和曲术述平

贵族家庭

吴时嘉颜管才戚时嘉魏世家宋世家金世家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忠万世家孔子世家陈佘世家外戚世家褚远王世家景颜氏嘉琪丧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刘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姜侯世家梁孝王世家五族三王世家。

传记(中国史学中的历史人物而非君主或圣人)

《史记》卷六十三《伯夷蜀齐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三严观二世列传

《史记》卷六十四老子韩非传三

《史记》卷六十五《司马懿列传》第四部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兵法·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七《伍子胥列传》第六卷

《史记》卷六十八《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卷

《史记》卷六十九《尚军列传》第八卷

《史记》卷七十《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一《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理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三《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四《田雷王简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五《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六《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七《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八《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第79卷《沈骏列传》第18春

《史记》卷八十《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一《乐毅列传》第二十回

《史记》卷82廉颇、蔺相如列传21

《史记》卷八十三《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84《吕仲廉和邹杨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五《屈原和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条

《史记》卷86《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87《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条

《史记》卷88《李斯列传》第27条

《史记》卷89《蒙恬列传》卷28

《史记》卷90《张耳陈郁列传》第29条

《史记》卷九十一《魏豹和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二《黥布列传》第三十一条

《史记》卷93《淮阴侯列传》卷32

《史记》卷九十四《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条

《史记》卷九十五《田言列传》第三十四条

《史记》卷96《范灌列传》35

《史记》卷97《丞相列传》第36条

《史记》卷98《李生卢贾列传》37

《史记》卷九十九《傅瑾郐丞列传》第三十八条

《史记》卷一百《刘列传》卷三十九

《史记》第一百零一卷《吕布与栾布列传》第四十回

《史记》第120卷《袁盎和晁错列传》第41条

《史记》第130卷《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回

《史记》卷一百四十万石头记《张叔传》第四十三

《史记》第150卷《田叔叔列传》第44条

《史记》卷一百六十《扁鹊臧宫列传》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零七《吴王郢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180魏启天列传第四十七条

《史记》卷一百零九《汉·常茹列传》第四十八条

《史记》第100卷《李列传》第49条

《史记》卷111《匈奴传》第50卷

《史记》第一百一十二卷魏骠骑将军列传51

《史记》第一百一十三卷侯父列传第五十二回

《史记》卷114《南越列传》第53条

《史记》卷115《东越列传》第54条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朝鲜列传》第五十五条

《史记》卷117《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条

《史记》第118卷《司马相如列传》第57条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条

《史记》卷120《官员列传》第59条

《史记》卷121《郑绩列传》第六十卷

《史记》第一百二十二卷《儒林外史》第六十一回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酷吏列传》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第125卷游侠传第64集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幸传》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第一百二十八卷第六十七列传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第130卷《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回

史记卷131太史公序70。

起初史籍没有固定的称谓,或称“太史公署”或“太史公”等,省内也称“太史公”等。《史记》原是古代史书的总称。自三国以来,《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寿元年,描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列传12本,表10张,书8本,世家30家,列传70本,* * 130本。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十篇。《三国志》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列传》、《武帝列传》、《礼记》、《乐书》、《法纪》、《汉以来将军列传》、《日人列传》、《三王世家列传》、《王八列传》、《福晋列传》。大多数后人不同意张炎的说法,但《史记》的不完整性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的《史记》也是130篇,有几章明显不是司马迁写的。汉代医生楚·孙绍在汉武帝时写了《史记》,而《史记》中的“楚先生说”是他的补充。

《史记》的材料范围很广。《世本》、《国语》、《国策》、《季芹》、《楚汉春秋》、诸子百家、国家文献档案以及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素材来源。尤为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筛选,剔除了一些废话。对于一些无法澄清的问题,我们要么采取怀疑的态度,要么记录各种意见。由于《史记》取材广泛,编撰历史态度认真,所以资料翔实,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