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盛行。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呢?

冯骥才认为,“洋节”盛行还有一个历史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淡化了民族民俗。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需要借助节日来掀起娱乐高潮。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传统节日是“穷”的,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充满人情味的“洋节”就进来了。天津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在假期放松自己的神经。“洋节”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洋节”别忘了“自己”。当生活方式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坚持“本色”?冯骥才认为,不应该排斥“洋节”,因为洋节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绝不能抛弃自己的节日。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它的文化生日。要教育人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继承民族传统。冯骥才说,有一次我在日本看樱花,遇到一个穿和服赏花的日本女孩。她的脸上显示出一种自豪感。但是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忘记了节日的传统,或者认为那些传统已经“过时”了。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另一代人。长辈不说,年轻人不理解,传承发展就成了奢望。冯骥才认为,“洋节”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自己。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恢复它。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大仪式,不是简单的吃喝穿。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节、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有助于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王来华认为,传统节日不是一下子就能设立的。既要展现其形式,又要赋予其内涵,让传统节日植根于现实社会。(完)来源:新华社编辑: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