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花第一篇

十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飞到了墨西哥城。从窗口俯瞰大地,只见地上一片灯光海洋,起伏不定,一望无际,仿佛浓缩了全世界的灯光。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灯,我无法想象地球上有这么大的城市。那时候我也是晚上飞到上海,在空中俯瞰上海的夜景,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没有明亮的灯光,我看不到大楼的轮廓。黑暗的地面上,闪烁着稀疏昏暗的灯光。同样是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两个城市的悬殊如此之大。相比之下,我有点郁闷。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上海人,就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而言,与海外国际大都市相比,我真的很难感到自豪。然而,我记忆的屏幕从来不会因此而空白。我想到了位于上海的数不清的美丽建筑。我知道,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和近百年繁华梦想的城市,上海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黯然失色。但是,当时这样的想法,已经接近阿q的自我安慰了。

这当然是一句老话。今天的上海和十五年前的上海不可同日而语。在这十五年里,大概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市的建筑。新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以各种形状和姿态占据着地面和天空,改变着上海地平线的轮廓。前几天从海南岛乘夜航飞机回上海,在空中俯瞰夜色掩护下的上海。我看见灯光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在我的视野里一路蔓延到天的尽头。在灯光的海洋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灯光勾勒出的道路和建筑。道路大同小异,都是闪闪发光的直线,建筑却不一样。它们高低不一,曲折如塔,危岩,巨兽,精致的杯盘瓶,朦胧的丛林山峦,在苍穹下闪烁着神奇的光芒。这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光芒,照亮了浩瀚的夜空,折射出人类的智慧与繁荣。很自然地,我想起了十五年前在美国看到的一幕。与十五年前令我惊讶的海外奇观相比,眼前的灯海更广阔,更辉煌,更耀眼。而且我很清楚,我在飞机上看到的灯海只是上海的郊区!在繁华的市区,夜空下的灯海有多变幻莫测,多耀眼?

所有来到上海的人都惊叹于上海的巨大变化和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新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驱动、覆盖、挤压、改变着旧建筑。这是时代的步伐。

是的,建筑是历史的足迹。不同时代的建筑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和习俗。可以说,建筑是一个时代智慧、趣味、财富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和象征。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建筑就是这个人身上的衣服。从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情感品味,从一个城市的建筑也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性格和他的经历。老上海,被称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在上海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风格。看看外滩就知道了。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不同的风格,包括古希腊罗马建筑、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犹太和日本建筑。比如汇丰银行,建于1923,是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混合体。它巨大的柱廊和高耸的圆顶就像古罗马的万神殿。当时建造这座建筑的英国人曾夸口说,这是远东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精致的建筑。这大概不是夸张的评价。小时候经常去外滩玩。站在这个有着巨大穹顶的巨大建筑前,我感到心慌和神秘。这样的建筑是岩石屈服于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绚丽花朵,人类的智慧和灵巧让花岗岩永远绽放。当时,大楼入口处有两只雕刻精美的青铜狮子。我曾经骑在青铜狮子背上,仰望头顶的圆柱,陷入荒诞的幻想。我眼前浮现出无数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我有一本摄影家尔冬强送给我的相册:最后一眼。这是一本非常耐用的图画书。摄影师们用自己的镜头逐一拍摄老上海那些建筑精美、风格各异的老房子,从外观到内部,从远处的全景到特写部分,从颜色和形状完全不同的院墙、屋顶、门廊、窗户、楼梯到柱廊和窗户上的浮雕花卉...看这本绘本的时候,让人觉得真的很炫很美。这些老房子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也是一张脸,没有重复和雷同。面对这些建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老房子,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巧的工艺。看着这些老房子,你不得不承认拥有这些建筑的城市是一个崇尚艺术和个性的有品位的城市。它是一座胸怀宽广的坦荡之城,是一座高贵与平凡、恢宏与含蓄相结合的城市。我很惊讶我看过一些房子,却视而不见。我几乎认不出这是我每天在绘本里看到的老房子。它们是如此的新鲜和独特。比如在陕西省复兴路南路口的山南村,很多年来,我几乎每三天就要经过它的围栏。我曾经拜访过住在山南村的老作家黄裳,我也曾涉足其中的一栋建筑。当时只觉得环境优雅,房子建得漂亮,事后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当我最后一眼看到它时,我突然发现它们是如此奇妙的一组建筑。这是鸟瞰图。尔东强选择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空中视角。在绿荫中,这组建筑排列在不规则的位置上,避免了整齐划一和重复的单调。树荫下,有几何图形复杂的红色屋顶,线条流畅的红黄色墙壁,还有造型独特、起伏对称的烟囱...有些房子,是我在这张专辑里第一次看到的,默默的坐落在我们城市的许多不起眼的角落,从不招摇。这些老房子有的变成了工厂的车间,有的已经住上了普通居民。漂亮的窗台上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他们让我惊讶,上海隐藏着这么多精美的建筑。

当然,并不是上海所有的老房子都这么精致。和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一样,上海的老房子也有两极分化。尔东强镜头里的老房子是一根杆子,但占了很少一部分杆子。在老上海的建筑中,他们鹤立鸡群。在压倒性的鸡群中,鹤是少数。在这个拥挤不堪、房屋如蚁窝的大城市,有更多简单实用的民居,是大多数人的极点。在这个伟大的极点中,最著名的是石库门建筑,它是由上海人创造的,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现代建筑。石库门建筑的外观也不尽相同,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墙是青砖红砖,也是刷水泥砂浆。它们的外观吸收了许多西式建筑的特点。但是,当你打开前门走进去,从天井到中央大厅,再到两边的厢房和厨房遮蔽物,你会觉得你走进了老式的江南民居。如果你在黑暗中走上狭窄的木楼梯,穿过精致的亭台楼阁,进入宽敞的前楼,或者折进深翼,简陋的卫生间里的白色瓷砖会像乌云中的一缕阳光一样闪闪发光...这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像西式的房子。但与西式的房子相比,石库门建筑处处狭窄局促,小巷狭窄,楼梯又黑又陡。推开房间的窗户,仿佛能摸到对面家的门墙,街坊的呼吸声清晰可闻,一点隐私都没有。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洋房周围总有几棵树,建筑被树荫遮掩,而石库门胡同却少有树荫,这里的空间已经被砖头和木头填满。石库门建筑是为囊中羞涩的市民建造的。设计这样的房子,就像培根说的,是为了居住而建的房子,不是给人看的。所以一定要优先考虑房子的使用价值,然后再考虑房子的风格。这是穷人的建筑观念。但是,谁能说设计石库门房子的建筑师没有在房子的风格上绞尽脑汁呢?石库门房子虽然简单,但设计师在审美上下了很大功夫。在石库门房子里,牌楼、过梁、屋檐、窗台上的装饰很少重复。门楼上的一些砖雕在今天看起来像精美的艺术品。而这些装饰显然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供人观赏和享受的。比如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就是典型的石库门民居。在布高里的入口处,有一座高高的牌楼坐东向西。这座中国牌楼宏伟古雅,如同宫殿和寺庙的门楼。在满是外国建筑的法租界,这座牌楼是一道耀眼的风景线,时至今日依然引人注目。一位住在布高里的朋友说,西哈努克亲王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避难时,乘车经过陕西南路时,曾被路边的梯田式建筑吸引。他以为这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寺庙,于是下车参观,走进梯田式的建筑,才发现这是普通人的住所。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住所一定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印象。前几天去看了一个石库门改造的新世界。在市中心,离淮海路不远的地方,曾经是一片居民胡同,现在还保留着石库门的外墙,但已经面目全非,富丽堂皇的像五星级酒店,石库门本该有的氛围已经没有了。根据投资者的设想,它将成为一个酒店、商场、餐厅、酒吧和一个旅游景点。当我走出已经很肤浅的石库门时,我心里有些疑惑:来参观老上海足迹的游客会对这样的地方感兴趣吗?既然是石库门,就要保留门墙里原有的生活气息,上海人曾经有过的狭小与狭窄,以及特有的烟火粗鄙。

尔冬强用《最后一瞥》作为自己相册的名字,其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上海的老房子正在消失。绘本中的一些房子成为了高架道路和新的高层建筑的基础。这既令人兴奋又令人遗憾。但是,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旧貌。在城市建筑方面,上海无法像巴黎、圣彼得堡那样完整地保留老城的旧貌。上海只能是一个新旧交替,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的城市。在尔冬强为外滩拍摄的照片中,起伏的老房子背后,一栋栋高大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不和谐。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摄影师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时代风格决定建筑风格。繁华的唐朝留下了不朽的长安城,而辉煌的皇城北京则是明朝强盛的象征。世博会风格的老上海建筑是对殖民时代的纪念。20世纪中后期,从50年代到70年代,上海建了很多建筑。这些建筑改善了许多过去住在棚户区的上海人的生活条件,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从现在来看,这些建筑大多是用来居住的,不是供人观赏的。房子的形状,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是一盒火柴盒,灰色的混凝土墙,同样的面孔。当时建了很多新村,几十栋一模一样的建筑整齐排列,像枯燥的营房。它们甚至不如古老的石库门房子。那是一个建筑美学成就很少的时代,粗糙、简单、实用取代了一切。我身边就有最现成的例子。我以前住的绍兴路,以前是法租界的莫里哀路。路中间有一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五层西式公寓,外观简洁流畅,方圆交替式的窗户和流线型的阳台。楼前有一个两英亩的花园,里面有高大的雪松和精致的花坛。这座花园公寓曾经是这条路上最漂亮的建筑。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砍掉了花园里的大树,在花园里建起了两栋简陋的六层房子。于是,曾经的花园公寓不复存在,那两栋压抑阴凉遮挡阳光的灰色水泥建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符号。它们的粗糙和单调与被挡在太阳后面的公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不注重建筑审美的时代,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意识几乎麻木了。房子漂亮不漂亮不重要,只要实用,只要能在房子内部装饰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就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可能是非常实惠且无害的。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灾难。这个灾难就是:城市变得没有个性,没有风格,没有美感。一个城市的个性、风格、美感都是由建筑交织而成的。六七十年代,去过很多城市,感觉所有城市都差不多。为什么?因为这些城市几乎所有的新建筑都是基于同一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