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缅甸]德钦哥都迈

做出赞赏的评论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因为自己,依靠自己而伟大。他既不能依靠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靠自己的快乐;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快乐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

德钦哥都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自幼在寺庙中生活学习,熟读经典、佛经、古诗,后游历全国,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年轻时,德钦哥都迈目睹了缅甸国王和王后被英国殖民者强行带离王宫。国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驱逐外侮、振兴祖国的种子深深埋在他的心里。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坚决讴歌和捍卫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缅甸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缅甸人民的“独立斗争日记”。

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巩固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极力阻挠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7月1947日,他们暗杀了以昂山为首的7名民族运动领袖,震惊缅甸。作为昂山的老师,德钦哥都迈听到了这个噩耗,对英国殖民者的卑劣行径深恶痛绝,尤其是缅甸失去了七位国家领导人。悲痛中的诗人在1948开头写了一首诗《烈士陵园》,寄托了对先烈的哀思,对殖民主义者无尽的仇恨和指责,更为缅甸未来的命运担忧。整首诗总是充满了忧郁和愤慨。《烈士陵园》本来应该有四节,但诗人只写了三节。后人问起此事,德钦哥都迈回答说“当时心里太难过了”,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违反了诗歌格式。

这首诗的第一节由八个句子组成。其中“宫阙未建,/巅峰宝座未登,/胜利之花骤然凋零”和文章结尾的重复,使全诗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哀怨、惋惜和悲哀。“恶死”指英国殖民者,“孔雀”比喻缅甸。

第二节,首先说明作者对失去七位领袖的悲痛。诗人惊闻昂山七人噩耗,不由自主“泪湿衣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悲痛之余,诗人不禁想起缅甸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如阿伦·西都、塔隆、叶民·让·达米安、达米安·巴扬等他们和昂山一样,充满野心,才华横溢,但最后却因为被反派暗杀而不得不含恨而死。“悲伤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无数名人失去了生命。/现在的事情多么相似,/我无限悲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牺牲了太多优秀的儿女,流了太多的血。难道用鲜血书写的历史还不足以警醒我们,唤起人们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感吗?斯里兰卡人民已经逝去,但新来者依然存在。活着的人们绝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流。他们必须振作起来,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争取早日把英国殖民者赶出缅甸土地,告慰先烈。第三节,作者还沉浸在悲痛中。“面对烈士纪念碑,/先生,我沉思,我瞻仰!除了悲痛,作者的第一个悲痛是“事业失败”。“本来收复祖国、赢得独立指日可待,但“歹徒作恶夺权”,使得“最窄的宫殿还未建成,/巅峰王座还未登上,/胜利之花骤然凋零!“祖国前途何其艰难,命运难料。没有拓荒者,诗人对缅甸的未来深感忧虑,这是诗人最大的忧虑。所以,在结尾,诗人发出了一声哀叹:“唉!昂山的牺牲是全民的悲哀!”

《烈士陵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悲愤,很有感染力。鞭笞殖民者,穿透力,酣畅淋漓,悲喜交加;缅怀先烈,读来热泪盈眶,忍不住落泪。

(谢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