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被赶出联想,真的只是“贸易技能”和“技术工贸”之争吗?
如果你搞技术,搞工业,搞贸易,就看懂技术的人了。那么,不懂技术的人就没有权力,比如柳传志,他就被边缘化了。
如果搞贸易,搞工业技术,什么都不会有人搞。刘灿掌权了。
刘很清楚,联想有中科院做后盾,生意好做。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肯定会被联想垄断。仅仅这一块就足够联想吃油了。
刘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他最后吃了联想。就是把联想打造成自己的公司。我们现在都看到了。
他想实现这个长期目标。当时很多人留不下来,因为很多人还忠于中科院,忠于国家。他想要的是能听他指挥的人。
于是,他就有目的地和不听话的人吵架,挑拨离间。这个我在很多资料里都见过。他动员自己的人,和不支持他的人闹矛盾。比如司机。
最后大家都看到了,联想成了他的私有财产。所以,不仅仅是那个争议。就是上面说的那些纠纷。
刘川子现在拉拢商业大亨,垄断各行各业,老百姓还是有的。滴滴拿着中国人的数据去美国上市,暴露了商人的本质。没有底线。别人买产品,他家是纯粹的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公敌。
倪光南院士被赶得干干净净,不是马路之争,而是柳传志预谋侵吞国有资产的前奏。
每个人都有品德、情商、智商的条件,从事技术工作需要相对较高的智商。倪光南院士发明了联想汉卡,说明智商比较高。为了报效祖国,我放弃了高薪,从国外捐赠设备。回国后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金全部捐出,说明我的品德比较高。从被驱离身体的结果来看,说明情商比较低。毕竟世界上完美的人很少。
柳传志善于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与人沟通能力强,说明他情商比较高。虽然通过眼花缭乱的操作,投机倒把为自己窃取国有资产,自以为聪明,但其实每个人失去良心都可以做到,说明智商比较低。停止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不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以自私的手段获取财富,说明道德素质比较差。
联想遇到柳传志,成为世界500强。看似光鲜亮丽,现在却是一个多病的胖子,负债累累,心肝俱碎。想想吧。一个没有心的人能活下来吗?联想如果在倪光南这样的科学家带领下,可能不会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虚拟胖子,但可能会成为一个强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撑起一片灿烂的天地。[祈祷][祈祷][祈祷]
做技术的比做业务的能玩的更好。资本家都是黑心的,他们可以给你一千个理由把你踢出去,然后侵占你的技术带来的成果。
好好的一个国企,交给了一个无良之人,结果归结为自己是贼。国法难容,科研人员倪光南和国家站在一边瞪眼!高唉。[捂脸][捂脸][捂脸][捂脸][玫瑰]
联想电脑目前全球第一,证明柳传志是对的。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90%以上的工厂都是低端制造,工厂的先进设备都是进口或者合资的。这才是真实的现状。再讨论倪和刘的那些纠纷有意义吗?
柳传志通过耍手段,把倪光南赶走,让他和自己的利益集团慢慢掏空国企。
“倪刘之争”是中国IT界乃至企业界的一个著名案例。然而,舆论对此事仍有争议。
从表面上看,倪光南从其参与的联想离职,似乎是与柳传志的企业发展路线之争。其实这不是唯一原因,只是主要原因。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里面。
联想集团的前身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开发公司”。这家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
倪光南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元老。因为中科院计算所是1956筹建成立的。
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研究的学术机构,肩负着开创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使命和重任。
倪光南1961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分配到这里工作。
而柳传志,则是1961刚刚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也就是说,倪光南无论年龄还是学术经历,都是柳传志的哥哥。
倪光南很快在中科院计算所脱颖而出,成为骨干力量。
1964年参与我国第一台109 B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119机”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
此后参与了717电脑显示器、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等的开发。
柳传志于1970年4月调入中科院计算所任助理研究员。
从此,两人有了密切的交集。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科院计算所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首先是科研方向,从服务国防建设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市场。另一方面,国家指派、国家资助的科研时代已经结束。
因此,中科院计算所选择了两个突破口。
第一,争取保留国家研究所的地位,继续为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课题做出贡献。二是争取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兴办企业,实现科技成果向产品和商品的转化。
在此背景下,时任中科院人事局干部的柳传志与中科院计算所十名科技人员于1984 * *共同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开发公司。
中科院计算所技术大佬倪光南受邀担任总工程师。
当时他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了两年的客座研究员,刚刚组织开发了一个汉字处理产品——“LX-80联想汉字图形微机系统”。
随后,他组织研制了“联想汉字微机系统LX-PC”,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些科技成果被公司迅速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1989 165438+10月,公司根据产品名称更名为北京联想电脑集团公司。柳传志当总裁,倪光南被请去当总监兼总工程师。
在国企联想的早期发展中,倪光南是公司的“技术名片”,是核心人物。
柳传志负责整体规划,重点是业务运营。
这群没有业务经验的科研人员,带着惶恐、憧憬和激情,吃了很多苦,吃了很多苦。
比如柳传志带领销售团队卖旱冰鞋,卖电子表,结果都亏了。而且还多次出轨,经济损失很大。
公司依托倪光南不断组织开发的联想汉卡、微电脑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利润,生存发展。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技术研发——工业生产——贸易管理”(以下简称技术工贸)的发展轨迹。
1994 04年2月14,联想在港交所上市。
当时,联想的销售额超过了长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技工贸”路线的正确性。
所以倪光南充满了野心,促使他沿着这条路线前进。
然而,以柳传志为首的管理团队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他们看到,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技工贸”路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当时,计算机行业的“黑色风暴”席卷欧美,众多计算机厂商损失惨重,包括行业巨头IBM和康柏。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积极开放,世界计算机行业巨头蜂拥而入,国内计算机企业难以应对。
虽然联想销量攀升至国内企业首位,但这是其成立以来首次未能完成自己的电脑销售目标。
而且世界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发起颠覆性变革,极大影响了联想汉卡的销量。
也就是说,看似建立在技术成果基础上的联想,已经被新的形势动摇了。
里面竞争对手多,外面势力大。这是联想从未经历过的全新格局,充满危机。
因此,柳传志认为,在这种新环境下,公司应该首先通过商业贸易占领市场,然后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打造“联想”品牌,最后考虑投资研发高科技成果。
也就是说,柳传志的发展思路与倪光南相反,是“管理贸易-工业生产-技术研发”(以下简称贸易技术)。
也就是说,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代表的是“技校”,柳传志的“贸、工、技”思想代表的是“市场派”。
理论上,这两种模式没有对错之分。一个是成功的轨迹,有迹可循;一是面对现实,应对变化。
但如果一个企业的两个核心人物各持一种思维模式,难以妥协融合,对企业来说就是灾难。
“刘妮之争”开始了,两者的分歧和矛盾逐渐公开化。
两人争执期间,倪光南还向上级部门指责柳传志作风霸道,经济问题严重。
结果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组认定柳传志是无辜的。
与此同时,柳传志按照自己的思路加大了营销力度。1994年,年仅30岁的杨被任命为联想电脑公司微机事业部总经理。结果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联想品牌电脑的销量在中国市场排名前三,也是唯一的国产品牌。
杨也因此被誉为“销售奇才”,而柳传志也因此赢得了知人善任的美誉。同时,柳传志也以此证明自己“交易技术”想法的可行性,并逐渐获得联想内部多位高管的支持。
相比之下,已经入选中国工程院第一届院士的倪光南已经渐渐落后了。
1995年6月,联想集团董事会决定免去倪光南总工程师兼董事职务。倪光南被边缘化了。
随后,联想集团开始一路挂机。自1997以来,联想电脑一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
但倪光南仍坚持“技术强国”的理念,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重视信息安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布局和发展核心IT技术,尤其是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建立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倪光南和柳传志渐行渐远。
1999,60岁的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辞退,她也不再是“联想人”,离开了自己曾经努力过的热土。
后来,众所周知,联想集团沿着“贸易加科技”的思路狂奔,拓展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积极涉足投资、IT、地产、化工、消费行业等多个行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
柳传志本人,各种荣誉和光环随之而来。比如他被誉为改革先锋、创业教父,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领军人物。
但联想近年来发展乏力,尤其被诟病为“制造车间+营销公司”、“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时势造英雄,历史无法被改写和证明。
对与错?正义在人心,历史将来会有公论。
倪光南从国外回国是因为爱国,性格直爽,没有排挤他。柳传志家族在背后设计的所谓改革方案无法实施,必须先把倪光南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