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即“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目前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同化和索引,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赋予新知识一定的意义。换句话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减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差距。因此,建构主义教学体系的设计强调学习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其本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话。我们来看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比如27日,许小平讲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的“位置确定”。课件在介绍时,通过在游行队伍中寻找朋友的位置,在海上行列式中确定两艘军舰的位置,创设了一个情境,既能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又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位置确定的必要性,思考位置确定的方法。这种情况介绍了自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指出了定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里的情境是一种教育情境,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是由特定元素构成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和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通常,课堂情境有三种形式: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现实情境。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决策。

精彩的教学在课堂。当我们能够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成为积极的学习者,那么我们就完成了新课标的一半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教学容量,增加课堂密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最能体现在复习课和实践课上,这期间的好处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强调信息技术在扩大新课程教学能力方面的力量。我们日常的课堂只是教学的一个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点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画一张脸。由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点一线。借助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教学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我们的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和丰满。

a、背景知识的全面性。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解读一部作品往往需要知人论世,所以课前了解作家的生平和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教师事先将作者的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制作成PPT,可以在课堂上演示或截取相应的影视片段,或者走进网络课堂,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b、艺术欣赏的整体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比如剪影绘画、纸印刷等。,手工制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课堂演示会占用大量时间。如果在课前拍摄一些优秀的纸版画和整个制作过程,会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纸版画,然后告诉他们这些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制作方法印出来的。它们是如何制造的?请看下面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屏幕上,老师在旁边给一点提示。看完后,要求学生回忆刚才的制作步骤。如果有遗漏,可以回去再看一遍,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便于学生掌握制作的要点。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术技能,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c,时空的无限性。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传球、切球、联防等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配合老师进行战术示范时动作缓慢、紧张,结果花费大量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NBA视频,截取一些精彩片段进行战术配合分析。直观不复杂的教学场景,非常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篮球基本技术》系列体育教学片也是一个很好的电视教学节目。可以直接应用于体育电化教育的课堂。篮球基本技术

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认知目标,需要解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标准题。在传统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分析、讲练结合等。今天我们的教学有了信息技术这个教具,点亮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自然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激发兴趣,在新知识的增长上有所突破。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最初的样子都会非常用心,希望能以一个好的开始来引导孩子。在教学中,如果能选择最能体现从抽象到直观、从难到易转变的教学媒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突破重难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像夏湛在暑期班专家组培训时提到的“地形与等高线”,等高线形状与地形高度、坡度的关系是初一学生的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直接参与下,掌握声音、动画、图形读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地形和等高线

(2)化静为动,在观察的模糊之处突破。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真正的感官观察比简单的描述更可取”。在教学中,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化之间的矛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止的画面变成活动的图像来表现知识的形成这一特点。

这是我刚刚在安全优质课堂教学竞赛中完成的课件《生物入侵者》。作为一个理性的论述,作者想通过阐述外来物种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来警示世人保护环境。而我们的学生大多不具备网上搜索信息的条件,周围环境也很难给他们提供类似的科技信息。不知道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也没有明确的生物入侵概念。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的欣赏。巧妙运用图片,可以使各种外来入侵物种一一出现,直观地展示“入侵”,减少文字理解的陌生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跨越时空,突破思维障碍。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三国演义》、《长征》、《开国大典》。大量的图文资料使得历史系与信息技术的合作独树一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看历史、抄感受的老套路,实现备课数字化。让历史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

第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语文教研组多年来在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中的摸索过程和一些体会。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有作文难的感受:难教、难改、难提高。就说今年中考语文作文:“我读”。说实话,根据作文后的提示,写作题的复习是没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在阅卷的时候还是随处可见这样的作文:我看完填“书名”,他的作文是“我看了书名”;我看完之后填“语文”或者数学,他的作文题目是“我看语文”;我看完之后填“背”或者语文课本上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都是一样的。他的作文是《我读《背影》。如此荒谬的现实怎能不让我们担忧?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明白,写作之所以难,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饭做,也是因为学生不懂得感受和提炼生活,不懂得把不同的生活体验变成个性化的语言。2006年,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改进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优越性。因此,我们决定将初中作文教学置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旨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寻找一条提高学生写作的新途径。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感受生活的质感和丰富性,寻找情感的和谐与融洽,进而产生创作愿望和发散思维。于是我们利用学校搭建校园网,建设学校作文网站——文飞迪;建立校园文学社,各实验班要建设班级杂志,注册班级博客,将优秀作品与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比赛。

◎这是我校黄善平老师指导下创作的学生获奖作品《谁偷走了我的闲暇时光》,2007年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全国一等奖。学生对作文创作充满激情的最大动力是得到大众的认可。2007年,第八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制作大赛的消息传来,我们课题组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组的老师都觉得这是我们项目向前发展的好机会。于是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实验班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先对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态度做一个全面的调查,然后确立主题进行创作。当《谁偷走了我的闲暇时光》主题作文确定下来后,全体同学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主题作文的创作中。然后,我们的老师黄善平先生对我们的决赛选手进行了电脑制作培训。在他的精心雕琢下,初二1班的邹龙杰同学最终凭借少女时代的电子稿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吉水县。这么大的奖,一个13岁的孩子,一台电脑,这些话题成了家长和学生赞不绝口的关键词。好的成绩鼓舞了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全县人民给予我们的尊重和赞扬,让我们觉得那些贴近现代信息技术和科研课改的日子没有虚度。趁着全校的热情,我们提出了2008年再参赛的口号。因此,学校师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

◎这是我去年在新浪注册的班级博客——农场第1865号。稍后,我们将邀请小博主亲自为您展示和讲解他们的农场,这里就不说细节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你的作文教学人工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促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作文的意义建构,以作文教学改革的形式换取教学进步。

◎2065 438+00年5月,参加由初中生之友组织的第五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第一届江西省中学生作文大赛,2班(18)徐获得省一等奖,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历时三年,在各位领导的重视和全体语文老师的智慧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一课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我校初中生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作文资源,开拓作文的时空,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