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历史博物馆
公元1206年前后,塘沽“开始有人”。据史料记载,塘沽被黄河改道,带来大量泥沙,使之“海退于地”。“物变”展厅用模型和投影沙盘图像生动展示了我们祖先的生活。北塘宁车古出土的牡蛎化石也在这里展出。这些沉睡在蓟运河中至少千年甚至更久的化石,不仅证明了塘沽地理地貌的变迁和黄河几次改道的起源,也更好地反映了塘沽海洋文化的形成契机和演变过程。
“盐”在塘沽历史上意义重大。由于塘沽地下沙滩平坦,阳光充足,非常有利于盐业的发展。早在元代,塘沽就建立了建丰盐场。700多年来,塘沽盐田不断扩大,盐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历史上,塘沽不仅以盐闻名,顺畅的水运也使这一带成为繁荣的交通枢纽。《盐兴曹场》利用数字投影和解放路街道出土的古钱币、硬块等文物,再现了塘沽地区商业发达、车来车往、盐田遍布的景观。
在“海门古赛”里,一个大铁钟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是大古铁钟,铸造于1864,纪念死于大古口堡的直隶总督乐善。曾挂在乐维益寺。但在1900年,大沽堡失陷后,铁钟被英国人抢走。直到2005年,在多方努力下,105漂流海外的大沽铁钟终于回到塘沽。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将铁钟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它坎坷的历史,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中英两国人民从战争到和平建立的全新友谊。
大沽造船厂
“实业兴国”展厅里的机车、“大沽枣”步枪、各种铁炮,集中展现了清末民初一批仁人志士、实业家纷纷在塘沽办厂发展民族经济的场景。久大精盐厂、李咏碱厂和大沽码头都建于这一时期,这一主题反映了塘沽在近代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还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塘沽人民努力建设家乡的“古口曙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塘沽区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的“璀璨明珠”,都以丰富的实物和文献展示了塘沽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