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具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茶具和其他饮用器具、餐具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普通到专属、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是用来喝的”,茶具应运而生,并且随着饮茶的发展,茶叶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今天厦门聚祥春茶就来给大家讲一下明代茶具的发展。

明代的茶具对于唐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唐宋人以喝饼茶为主,用的是炒茶或点茶的方法和相应的茶具。到了元代,条形散茶已在全国各地兴起,饮茶直接用开水冲泡。这样,唐宋时期的焙茶、碾茶、揉茶、煮茶器具就变得多余了,一些新的茶具脱颖而出。这些新品种的茶具在明代就定型了,因为明代以来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茶具的款式或者质地上有所变化。

此外,由于明代人们饮用条形散茶,因此比唐和宋代更重视茶叶的储存和烘焙。在喝茶之前,用水洗茶是明代饮茶的独特之处。所以就整个喝茶的过程来说,当时需要的茶具是清楚的。郜琏在《尊生》八注中列出16件,加上7件储茶器,共计23件。这些乐器的名字古怪而奇怪。茶具有:尚香,古代石制鼎,用来煮茶烧水;综上所述,竹笤帚用来洗锅;分余粮,即瓢,量水;通火,即火斗,移火;红色,即铜火筋,用于簇火;执行力,也就是茶秤,用来称茶;团风,也就是竹扇,用来上火;除尘,也就是洗茶,用来涮茶;静沸,即竹架;注泉,即陶罐,用来注茶汤;云峰,水果刀,用来切水果;香钝,即木砧墩,用来搁家具;啜香,即瓷瓦瓯,为茶;举云,即竹茶匙,取果;纳经,即竹茶,用来放灯;当被污染时,用抹布擦拭ou。属于总储的茶具有:库节钧,即竹炉,用来生火和烧水;筑城,就是用竹子做的笼子,用来在高高的架子上存放茶叶;云吞,即瓷瓶,用来舀水烧水;五福,竹篮,用来装木炭;水曹,即瓷罐瓦,用来储水;集装箱局,即竹编方箱,用来放茶具;外面有一个产品部,就是竹编的旅行箱,用来收藏和存放各种茶叶。其实明茶具相比唐宋茶具要简单很多,尤其是茶具数量大大减少。郜琏列举的23套茶具,很多都与烧水、泡茶、喝茶无关,看似牵强,凑数。这清楚了吗?文震亨的《长恨歌编年史》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朝烹茶之法”是“简而不奇”,“我宁愿把时间浪费在谈论五福、云屯、苦界君、筑城上!”明代张谦德的《茶经》有一篇专文《论器物》,其中提到当时的茶具只有八件:烘茶、茶笼、汤瓶、茶壶、茶杯、纸袋、洗茶、茶瓶、茶炉。

不过明代的茶具虽然简单方便,但也有特定的要求。它还注重制作方法、规格和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和茶具制造技术的改进。比唐和宋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小茶壶的出现,二是茶杯的形状和颜色有了很大的变化。

茶壶方面,明代最受推崇的是紫砂或瓷器制作的小茶壶。文震亨《长史》云:“壶内盛沙,盖既不会偷香,也不会闻煮好的汤。”张谦德《茶经》云:“茶狭,壶大则香不聚。一两升就够了。”官(窑)、哥(窑)、宣(宣德窑)、丁(窑)最好,金银铜锡次之。"

明代的茶杯还是用瓷器烧制的,但由于茶种的变化,宋代兴盛的茶开始衰落,饮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所用的茶杯已由黑釉杯(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杯。明代白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杯造型美观,比例匀称,用料考究,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震亨《长史志》记载:“宣(指明宣德)寺有尖头茶杯,精致典雅,厚而难凉,洁白如玉。你可以试试棕色,赢得杯赛的第一名。”还好世纪坛(指明世宗)里面有坛灯,茶汤,果酒,后面还有‘金坛所用’的字样。张乾德的《茶经》说:“今天的烹饪方法与莫峻不同。选色一点也不像宣(即宣德窑)、丁(即定窑),更不像当官(即官窑)或哥(即哥窑)。“可以看出,明朝以后,一些烧制茶具的著名瓷窑继续发展。

总的来说,明代的创新茶具与前代相比,是一个小茶壶,改进的茶杯是用陶器或瓷器制作的。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色与形,还是品种与风格,都进入了一个极致精致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