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欧洲简史》的感想

《欧洲极简主义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能坚持强烈多元主义的文化混合体,这一点在全文中反复得到了解释和证明。而这种多样的混合物,大致起源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在本文的第一章中已经提到。欧洲陆地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但书中仅涉及爱琴海海岸地图,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引导了欧洲千年历史的流向。

看完书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这样一个想法萦绕,为什么欧洲一直无可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而为什么渗透了五千年历史智慧和同样蓬勃发展的经济文化的辉煌的中国,总是要向后看?原因可能不在于基督教的控制和传播,不在于无休止的战争及其文化影响,甚至不在于思想的多样性。以及几千年来古希腊思想在欧洲人头脑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我看来,古希腊思想大概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古希腊思想是对民主的不屈不挠的坚持。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对国王还是对教皇;无论暴君还是“第一公民”,王权一直受到极大的限制。雅典的民主,罗马的和平,君主立宪,民权法案,都显示了人们对民主的忠诚。“不是一切都属于国王”成为永恒的主流思想,与之相对应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也是连统治阶级都承认或必须承认的观念。

这种对封建制度的限制,应该说对经济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私有产权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民主带来的民智为文化进步输送活跃的思想火花。

反观中国,自嬴政横扫六合被称帝以来,一直是全国至高无上的王权,或大或小或统一或分裂,尽管此后世界一直是分分合合。《诗经》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遍天下,岂是王者之地?”率土地,莫非王臣”可以说明这一点。* * *资本主义革命之前的所有革命,都只是为了废除一个人的命运,主张创造另一个人的命运。农民起义后,又一个拥有绝对主权的君主继位,本质没有改变。明代的中国,出现了纸币,出现了银行的雏形,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却止步于此。究其原因,是私有财产权得不到确切的保障。而且在这样一个过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下,人民确实很难发展,很难有所作为。比如有一句众所周知又接地气的俗语,“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甚至现在官民有分歧的时候也偶尔被引用。但是,这真的很可悲,因为不应该是“官为民做主”,而是“官为民做事”。只有人民自己才能为人民做决定,做主人。华夏子孙习惯把命运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而不是自己手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有民主,必然民智不开。再进一步,文化发展的步伐也必然会被束缚。

第二,古希腊思想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涵盖了政治制度、科技、哲学、宗教等方方面面。苏格拉底对一切的质疑,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作为古希腊思想的杰出代表,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一代又一代欧洲人的心中,形成了他们思想和行动的纲领和指南。因此,欧洲人的思想没有缰绳,也没有边界。他们敢于去揣摩所有的可能性,这样的大胆为他们的思考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人类智慧的健康发展。同样的,和旧社会的中国比较一下。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唯一的正统,人们的思想创造就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得不到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认可,也就无法实现那个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结晶,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现在,一些新兴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也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然而,儒家思想家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从观点上看,它也成了限制人们思想爆发力的枷锁,蒙蔽了无数先贤的眼睛。明代“不入海”的海禁,加重了浮云遮目之病。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比西方人落后了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他们的思想兼容并蓄。只有做到这两点,中华民族才能真正从一个“后进生”成为“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