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哪些名人,他们的素质和具体事例?请给几个感谢。
泰伯、钟勇南下武帝,教民以农,让天下,数为至德,被称为武帝文化的文明始祖。
春秋时期
子游人(公元前506-443),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把北方儒家文化传播给吴的第一人,被世人称为“南宗”。
齐景公在位时,齐国贵族孙武因齐国内乱逃往吴国。他写过十三篇兵法,帮助吴王阖闾南奉越国,西破楚国,中原争霸。他被称为“兵圣”。
三国
陆机(187—219),天文学家。除了天文专著《浑天图》之外,《二十四孝》中“思念亲人”的故事,以及去职后“担石以示清廉”的故事,也就是石莲的故事,都可以算是后世的典范。
西晋东晋
陆机(261-303),字,文学家。他曾经是平原的民间史官,在世界上被称为“鲁平原”,与他的哥哥并称为“二鲁”。《文赋》写于20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认为是法贴的鼻祖。
南北朝
田亮至大同时期的大画家张僧繇。他擅长人物和佛教绘画,所画的佛像自成一派。他被称为“张氏家族”,是雕塑家的楷模。他也画肖像和风俗画,尤其是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墙飞去”的故事。和尚和尚画画,大有骨气,“六法”准备充分。用笔更多的是靠书法,也就是说用笔不精彩。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的“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绘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绘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鲁谷”。我一生爱画古代圣贤画像,骨美神清,庄严传神。后人说他的画细致入微,锋利如锥刀,数是“密体”。他还画蝉、雀、马和猴子,还画衣服、划船和打鸭子。他被称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古(519—581),字丰,字子学。他收集和研究了古今汉字的形体和训诂,撰写了30卷玉器,16917字。他先是用了反切注音,然后引用了一组书,详细讲解。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词典,也是中国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唐朝
张旭(658-747),一字,一字。著名书法家。能作诗,胜于四绝,与当时的包融、何、张齐名,号称“吴中四友”。他的书法以草书见长,《狂草》一书独特潇洒,连绵不绝,别具一格。人们尊称其为“草圣”。张旭是个酒鬼。他经常在喝醉发疯后打电话,然后落笔。他甚至用沾了墨水的头发写了一本书。他醒来后认为这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写出第二幅,被世人称为“张典”。李白的诗,费敏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在文宗圣旨中被奉为“三绝”。
杨惠芝是唐开元天宝年间(712 ~ 755)的雕塑家。他先学画,在《张僧繇》中随吴道子学习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世界第一雕塑家,就像“画家”吴道子一样。有时,有“道画,利塑,得道僧笔”之说。其塑像能把握人物的容貌和五官,生动传神,对后世的塑像艺术影响很大,被誉为“塑造圣人”。相传昆山慧聚寺大雄宝殿的佛像和吴县教之宝寺的圣罗汉像出自他之手。
魏(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安)人,自称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萨吉马被一位博士任命为苏州刺史。三年,廉洁勤政,能进贡儒生,顾匡,刘长卿,秋丹,秦部,皎然。其性高洁,为唐人所看重,以德服人,有“魏苏州”之称。他的诗以写田园风光著称,语言朴实,有建安韵味。《魏苏州集》作者。
白居易(772-846),本名乐天,后名香山居士。鲍莉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次年九月因病离职。任苏州刺史时,勤于除害,主持修建苏州虎丘山塘大堤,使人“免于病痛,又能阻流”。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和西湖的堤岸一起称为“白堤”。当他离开苏州时,人们哭着送走了他。刘禹锡赠诗:“苏州十万户,皆哭婴儿。”白居易文章精美,最长的是诗,达数千首。他在苏州的时候,也有赞美姑苏山水的诗词,也有友人的吟唱。
陆桂梦(?—876),字王陆,唐朝常州县人。隐居于富里(今吴中区交直镇),自与富里先生成为江湖散人后,便追随天庭之子,不喜与俗交朋友。他虽然造了门,却不肯见他。他生活贫困,自己在田里种田,一边读书,一边写不完的杂文,史称“学有所趣,讲课不知疲倦”。他擅长诗词,与皮日休交好,相互唱和,享有盛誉,被称为“皮录”。他的诗多是闲适隐逸,多是写景写物。《井磊》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宋朝;姓
范仲淹(989—1052),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希腊。游静元年(1034)得知苏州时,主持疏浚白猫等五条河流,将太湖水引入江海,缓解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还在苏州创办了郡学,成为苏州学习的开端。范仲淹作品以诗文见长,擅长书法。阐述他的政治观点,字多景多,文风更清正。岳阳楼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一生的志向,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之能(曾经写过),著名诗人,名北山居士,名石湖居士。在大路(1170)上了六年后,以住郎公馆学士的名义去了朝廷。他不畏强暴,敢于和金主争夺国家政权。终于不辱使命,衣锦还乡,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赞。晚年退休回乡,在石湖建了一座“石湖草堂”。范成大的作品和诗歌,与杨万里、陆游、尤茂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乡村四季》诗六十首,描写乡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写的《吴君之》是一部珍贵的苏州地方志。
明亮的
高启(1336—1374),常州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吴中区交趾),封为青丘子。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官以张士诚府重修衙门,遭谗言惩处。高启曾为它写过《梁文》,但39岁时在南京被斩首。他的诗明亮清澈,部分作品反映民生疾苦。
况钟(1383—1443),字伯禄,名龙岗,小名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陈的支持和协助下,他决心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立“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秩序,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把他比作“蓝天”。当况钟因焦虑和考试三次去职时,苏州13.5万余人相继上书,要求恢复并留任。明七年(1422),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人罢了,如哭求亲眷,七士绅去哭求饮。邻近江苏、嵩嵩、常州、嘉湖、芜湖一带的人,去挂的人多。”
蒯祥(1398—1481),名廷瑞,是北京明故宫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吴县象山(今胥口)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父快富“能修于大营,永乐为第一木匠”。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与了北京宫的设计和建造,被任命为“北京宫的创建者”。正统年间(1436 ~ 1449),负责重修皇宫三大殿和文武两部。天顺(1464)末期,还主持了裕陵的规划建设。规模精细,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快鲁班”。
(1435—1504)字伯,字昌郡(今苏州)人,书法家。年轻的时候,我勤奋好学。“我擅长古力学,老而不倦。”好诗词,作为当时文章的龙头;擅长绘画,尤其是书法。苏轼一生读书,书法亦似东坡。收藏好书,手抄。故居在苏州市乐桥西尚书。他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情,经常慷慨解囊救人。死于任上,赠给太子太保,追赠“文鼎”。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号白石翁,著名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襄城人。善画山水,师从父沈恒基、叔沈、师从、赵桐庐。董源、巨然、黄、真武、王蒙等学宋元之后,有着特殊的经历,他们能够融会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他的学生文徵明、唐寅、仇英一起被称为“明思家”,排名第一。书法是黄庭坚,诗学是白居易、苏轼、陆游。他的诗、书、画,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奇葩”,并称“三绝”。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字魏紫,著名书画家,号六居士,桃花庵主人,脱禅仙人等。少善随张玲,学画于周辰;后与沈周、文徵明、朱云明、徐祯卿等交朋友。,学文艺,29岁乡试第一名,次年因参与考场舞弊锒铛入狱。游历名山大川后,投身绘画,以卖画为生。天生桀骜不驯,常被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皈依佛教后,他被称为“六茹”。他善画山水,师从南宋唐力、刘松年,又师从元人。人物画、花鸟与神州、文徵明、仇英齐名。他们被称为“明思家”,擅长书法。他们与沈周、文徵明、朱允明、王充同为明代中叶的中兴书家。诗初,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小节。他与文徵明、朱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门四杰”。
王澍(1450—1524),本名纪志,人称,晚年称卓作。作家,吴县东乡土地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中得乡试,次年考中第一名,朝廷考中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宦官耿介与刘瑾的势力斗争,大学士李东阳救下了被刘瑾杀害的崔卓、姚襄、Theway、韩文、刘坚、谢迁、杨一清、刘大侠等官员,才不至于死于非命。但最后因为刘瑾专横,祸水流向士绅,自己也救不了自己,就想办法报了。辞官归李后,居东山14年。其间,朝臣们互相推荐,再也没有出来过。著有《古》、《贞观》、《贞观》、《贞观辨》、《犀首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死于故乡,墓台上镌刻着唐的对联“海中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朱允明(1460-1526),常州郡(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五岁可以用文字写字,九岁可以写诗。再久一点,博览群书,诗有奇灵,当众读,思如泉涌。年轻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交游,被誉为“吴中四杰”。书法,擅长直、行、草、章;尤其是长草书,名动沧海。王士禛《一言》云:“天下书法属吴,京兆云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的美誉。
文徵明(1470-1559),常州(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我年轻时在吴宽学文学,在李英镇学书法,在沈阳学绘画,经常被拿来和朱云明、唐寅、徐祯卿比较。工行,草书,有一种睿智永恒的笔法,大字如黄庭坚,尤其是小字,是首创,也可作为隶书。善画山水,学宋元,多写江南湖光山色的园林和文人的闲适生活。他的构图稳定,笔墨淡雅中透着淡雅。早年有多细心,中年有多广博,晚年有多厚积薄发。我也擅长花,兰花和人。还能作诗,宗白居易,苏轼。他擅长诗词书画,在艺苑中颇有名气。沈周、唐寅去世后,升任吴门画圈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太仓人,昆曲“水墨戏”创始人。他早年研究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发展出既保留了南曲徐惠环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刚健雄浑的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和“圣人”。
冯梦龙(1574—1646),本名游龙,著名作家、戏剧家。常州县(今苏州)人。人才少,但人才少。冯梦龙才情跌宕起伏,诗词优美,尤其是儒家经典。有一系列的话,于是明言,童眼,兴言,在世界上被称为“三言”。他还编著了《瓜枝儿与民歌》、《散曲集》、《泰下新戏》、《谭笔记》、《古今概况》等民歌集。,改写了小说《平遥传说》和《新郭列志》。汤显祖、李煜、袁玉龄等作品较多。,在传奇剧本《双城记》中有过修改,统称为《墨寒斋传奇》。此外,还有《春秋横库》、《春秋指月》、《春秋其他书全集》、《智囊团》、《智囊团补编》、《齐乐斋集》、《情史》、《笑楼》等数百卷梦贵哥和梦雄哥都很有名,并称“武侠三丰”。
温振恒(1585—1645),常州人。园艺艺术家。文徵明的曾孙。他的造园专著《长物志》(卷12)阐述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整合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相关要素,才能形成综合美。
李玉(1591—1671;一个说1596-1676),字,一个作,名苏门,名一个大师。吴县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是“吴县派”戏曲作家的领袖。明死后,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他与毕玮、朱、张大佛爷交好,学习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了“吴县派”。传说有40多种,其中有18种,如一撮雪、人兽关、永远的团圆、詹华魁、青中铺、麒麟阁等。,戏剧是作为一个剧团来竞争的。他还主编了《贝茨广正谱》,这是研究北曲音乐规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名张,本名蔡,字若才,后改名金,名魁,明亡后名圣叹。明末清初常州(今苏州)人。明朱升。英敏绝世,才华横溢,妩媚昂扬,俯视万物,生性不羁。很会喝酒。能写善诗,绝无为官之意。擅长评论书籍,讨论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之书”,后两者有所补正。他把《水浒传》七十回之后的情节都删掉了,继续他的书《水浒英雄惊梦》作为书的结尾。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和一些学者指责县官侵吞粮仓,通过强迫村民纳税来折磨村民。他们被总督朱国治镇压,逮捕了五名学生。金圣叹等人带着一群人在文庙里哭着抗议,朱国治以渎神罪逮捕了金圣叹等人。
干净的
金毛(1599—1659),金梓人,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石矛集古阁前后收集了8400多册图书,并聘请各方名人精心整理出版。在40多年的时间里,金毛刻制了600多种书籍,为中国古代出版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木刻至今被学者们珍藏。
孙,字文玉,名思宾。原籍吴江,后迁居常州。明末清初的一位眼镜商。除了研制近视眼镜和老花镜,他还制作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在《镜史》(1)中留给后人,为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叶桂(1667—1746),本名石天,本名项燕,晚名尚进,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伤寒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住在苏州长门外的下塘上金桥,世代从医。叶桂继承了家族的学识,并向他人学习,形成了自己的家庭。著有《温病论》,主张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方法,奠定了温病理论的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药物配伍独特。尤其擅长治疗奇经、脾、儿科等疾病,曾有“天医之星”的美誉。与薛、苗遵义并称“吴中三大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生于常州县,清初小说家(评论家)。其父毛伦,字贤,夜深人静,有文采。曾评《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才子第七书”。毛伦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三国演义》。石矛父子对罗贯中的原著进行了修改,整顿四月,修改了文辞,删除了评论和赞美,增删了琐事,改动了诗词,使之更加紧凑通顺,成为流传至今的120册,为小说的流通和其价值的揭示做出了贡献。
王,元和人,清代评弹艺人。他擅长讲白蛇传说和游龙传说。乾隆南巡时,被召入朝廷弹琴唱歌,并被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还开车回京,在南府献上,说书往来官医,名书京华。病愈回国后,他在苏州创办了光宇CCBA(以下简称光宇社)。
惠东(1679—1758),本名丁于,本名松雅,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学者。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市元和县,故又成元和(今苏州市)。祖父惠,本名舒,名龙。他的故居在颜夕东渚,所以他被命名为颜夕。后来搬到苏州冷香溪河边,家里有红豆树,所以取名红豆老人。父亲惠(1671—1741),本名中如,本名天目,本名半农,人称“红豆先生”。“五派”经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惠栋,传承先人和先人的知识,搜集汉代经学,并对其进行编辑和修订,评论其广博的学识,汇集了“五派”经学的成果。
沈德潜(1673—1769),著名诗人、诗评家,名副其实的真学者。常州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作于叶燮,吴江人。中年之前,他以做弟子为生,以诗成名。他曾经在木渎山塘街盖了房子,写了一本书,然后回到苏州城。他曾是乾隆皇帝学校的御制诗集,深得赏识,被称为“江南旧名士”。他的“模式论”仅限于“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学。他的诗充满了赞美和美德,有几章也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学思想博大精深,先后编撰了《古诗词源流》、《唐诗别集》、《明诗别集》,分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是研究古诗词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雪(1681—1770),生于白衣,名瓢,后名牧民,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在吴江叶燮学诗,博览群书,不求闻达。好诗词,工笔画。尤擅医术,擅长温病,与叶齐名。临床上有很多奇怪的测试,学的理论不限。他的《湿热论》是一部探索和研究湿热疾病的巨著,深入细致,与叶的《温热论》齐名,堪称解释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成(1835—1902),本名青青,本名恒玄,本名陆斋,晚清学者,画家、碑刻家、古代文学学者。吴县人。他擅长书法和绘画,擅长金石学和古文字。著有《古沙布》、《古考》、《子说》、《度量衡实验考》、《陆》、《陆斋诗集》等。
俞越(1821—1907)出生于浙江德清,后定居苏州。著名学者。他擅长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古文经学和诸子百家。他著有三本、群经、诸子、古籍疑例,读正句、察字义、借古文、正误文、发明古义,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他还擅长诗歌,包括小说和歌剧;他也是书法家,尤其是长篆官。其书《枫桥夜泊》,86岁逝世前四月写成,苍劲有力,被视为书法瑰宝。
沈寿(1874—1921)女,原名云芝,字,后名寿,后在雪娃工作。杰出的苏绣大师。同治十三年(1974.9.23)八月十三日生于苏州。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会了刺绣。8岁绣的《鹦鹉图》展现了她的艺术才华,受到了亲朋好友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于珏结婚。玉能擅诗画,夫妻画绣相得益彰。沈精心绣制东西,创造了近10种新针法。其刺绣镌刻“天香阁”二字,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宣彤第二年(1910),意大利王后阿丽娜刺绣,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导会上获得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参照油画稿绣成的《耶稣画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顾颉刚(1893—1980)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本名坤,字明鉴,号颉刚。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垣吴高级中学、苏州公立一中,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层致古代史观”,并编撰出版了《古代史辨》,在整个史学界引起了轰动。他主持了《子同治简》和《二十四史》的校勘工作,为这两部中华民族历史巨著的整理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本名邵云,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毕业于漕桥中学,先后任教于苏州市干将方晏子小学、交趾吴县五中。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明凯书店编辑,出版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鸟兽》等,短篇小说《隔膜》、《洪水》、《线下》、《城市》等。
颜(1893—1988),苏州吴县人。著名美术教育家和油画家。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画画。曾在振华女子中学、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二中女教师、苏州一中师范任制图老师。11年以胡翠中、朱世杰等人为校长创办苏州美院。之后,我去了法国,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他仍担任美术学院院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理主任、浙江之江大学教授和上海儿童师范学院教授。他一生为中国文化的弘扬和艺术教育的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