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中的文化形态学派是一个怎样的学派?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史学形成了由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开创的两种史学范式,即社会文化史和政治军事史。这两种史学范式在后来的西方史学发展中不断重现。进入20世纪后,文化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最著名的成就是文化形态学学派的诞生。《西方的衰落》一书的作者斯宾格勒和《历史研究》一书的作者阿诺德·汤因比是这一派的两个代表。
根据宾格勒的定义:“所谓文化形态学,就是把文化看作一个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有机体,认为文化和有机体的生命一样,可以分为兴起繁荣期和衰落解体期,主张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通过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来解释各种文化的不同特点,进而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文化形态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国家和民族为中心,以文化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将世界历史视为各种文化的“集体传记”的观念。宾格勒认为构成世界历史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消长过程。据此,他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八个自成体系的文化体系,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历史模式。
汤因比在宾格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形态学理论。汤因比按照文明社会的标准,将人类历史划分为21文明和5个“停滞文明”,后来增加到37个文明,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欧洲中心主义。汤因比还提出了三种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文明模式,即中国模式、希腊模式和犹太模式。
关于文明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四阶段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文明都要经历这样的四个进化阶段。
文化形态学学派诞生后,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很多历史学家都是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来写历史的,其中写《西方的崛起》的威廉·麦克尼尔和写《文明的冲突》的塞缪尔·亨廷顿就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