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价值

从秦朝的历史来看,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化短为长,巩固边防。与匈奴军队相比,秦军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擅长大规模集团作战,但灵活性和机动性较差,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多,比翻山越岭时间短,长途奔袭和分散作战也非常困难。与秦军相比,匈奴军队恰恰相反,没有严密的组织、训练和后勤保障。没有多兵种配合,但大家都习惯骑射,作战勇猛,擅长奔驰奇袭。“有利则进,不利则退,逃而不羞。”10,所以可以灵活,不可预测,分散,不需要后勤支援。个子矮于攻城和强化是它的一大弱点。正是因为万里长城作为屏障,塔尔坎的活动受到限制。而秦军则变短为长,更具防御性。所以秦时并没有匈奴侵境的大害,这与万里长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能够成功击败匈奴,固然归功于秦军的实力和正确的作战指导,但与他在第一阶段对长城的认真维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秦匈边境线长达万里,没有长城屏蔽和秦军四处分兵把守,很难集中兵力发动战略进攻;匈奴人就算能发动进攻,也能从一边退到另一边,到处打转,扰乱。正是由于长城有效地巩固了边防,确保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数十万兵力,在主要战略方向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取得胜利,一举收复河南、拿下阴山,给匈奴以极大的打击。一方面匈奴遭受军事上的挫败,另一方面又因为秦这边到处都有长城的掩护而没有空隙可乘。他被迫撤退到阴山以北。蒙恬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随后在第二阶段大修长城,从而巩固了胜利。可见万里长城不仅是重要的防御手段,也是保障进攻和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第三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免受匈奴侵扰,而且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秦代长城沿线有12郡,包括陇西、北地、尚军、九原、云中、雁门、戴军、上谷、渔阳、游北平、辽西、辽东,部分郡距较远。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河南和黄河沿岸。秦始皇大量移民,设立四十四郡后,很快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地区。

自秦朝以来,万里长城被许多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继承。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修缮扩建,它的规模越来越宏伟。它是中国军事设防史上的奇迹之一,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修建长城的意义

1.修建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不是简单的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长城沿线的关隘、军事要塞、关城、军事重镇连成一个严密的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稳定的保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依靠长城多次击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长城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

历代长城的修建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承包的方法完成的。主要依靠从中原各地抽调的部队和招募民夫来推动边疆的发展,可见该项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