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与农耕自然经济及其重心转移

1,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黄河中游)——农耕文明。

屈家岭文化(长江中下游)和河姆渡文化(钱塘江流域)-农耕文明

《论语·立宪》:“于、纪拜庄稼,得天下”。

《史记·周本纪》:“为农之功。在合适的地方做事情是合适的...百姓依之,百姓怀之,所以众多弟子可以自保。周道之萧,从此开始。”

2.三代人。

《诗经·七月风》:“有妻有子,乐在南方。”

皇帝的世纪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挖井而饮,耕田而食。”

3.春秋战国时期

齐冠中、隗、秦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振兴农耕经济

4.中心转移

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江南。

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中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中原大量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了开发。

第一,黄河流域细腻疏松的黄土层更适合古代木、石、青铜、农具的种植,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使黄河中下游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业地区逐渐获得了向肥沃的长江流域扩展的能力。

第三,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中国农业地区向南方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边境战事频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为了逃避战争,中原地区的人们南下寻找新的居住地。他们的迁徙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观念,加上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2)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由藩镇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

隋唐有谚为证:“苏沪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和“西北军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3)自宋代以来,南方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从柳永的《望海潮》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江南繁荣的一个看点:“东南得胜,三城昌盛,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青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