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历史上哪个朝代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才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4000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和部落阶段时,活跃在各个地区的部落群体或联盟,在相互联系和影响下,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生活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经过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即“朱霞”(又称“华夏”)。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在中国-夏商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及其周边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向夏商周朝贡。当时,“中国”一词指的是王静。《诗经》中“宠此中国,兼收四方”,“宠此京师,兼收四国”,用“中国”对“京师”。《毛传》的注释说:“中国也是首都”。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国相互兼并。在黄河中下游,中原的夏、金、郑、宋、鲁、魏等国都视自己为中国,而秦、楚、吴越则不是起源于周文化、尊崇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蛮夷”,受到歧视。《论语·八蜀》:“子曰:宜地有君,不如夏死(‘死’无所指)。”

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战争,导致了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今河北北部诸国及灵芝、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被燕合并,在击败东胡,将边界推进到辽宁省和朝鲜半岛西北部。今晋冀西、希迪、白蒂、常棣等国被晋国灭,后赵国灭东中山,北破胡林,将边界推进到今内蒙古中部。今天,山东的小国和等少数民族都被齐兼并了。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了伊曲、吉荣、栾荣,南接巴蜀、汉中,将边境推进到甘肃黄河、四川长江。春秋时期,江汉和江淮流域的小国,等少数民族分别被楚、吴越统一。战国时,楚东灭岳,南占洞庭、苍梧,西占盘瓠、林俊,将边界推进到武陵、黔东。随着黄河与长江流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合一”的思想开始出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愚公提出了九州学说,这是实现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国家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2)秦灭六国,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开始。

秦始皇只是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要求,东起鲁国,北追匈奴,西南穿西装,南降百越,建立了一个北起大漠,南至南海,东至朝鲜半岛西北,西至甘川滇的统一王朝。此时的秦楚已经不算蛮夷,但“中国”二字已经代表了秦朝统治的整个地区。秦朝管辖的区域,大体上已经包括了今天中国的18个省,以及辽宁省的大部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对整个古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人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全世界华夏人的统称。西方人仍称中国为“中国”,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即由“秦”演变而来。

2.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不断发展和巩固。其间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曲折过程。分裂时期有各民族政权的对立和斗争,统一时期有民族歧视和压迫,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建立更加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前提条件。

(1)汉代中国统一多民族疆域的基本基础。

汉代是秦统一后促进和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使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楚河流域、帕米尔西部在内的广大西域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东北的扶余、苏深,漠北的匈奴和贝加尔湖的定陵、健坤;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人全部投降了汉人。东汉时,西南哀牢夷各部又来参军。今天,中国的边境已被纳入中原王朝和边境各民族的活动范围。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国四分五裂,中央王朝更迭频繁,但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仍保持着牢固的政治经济联系。曹魏和西晋建立了历史悠久的西域,以取代汉朝的西域。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梁倩、前秦、侯亮、西凉,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都继续保持着西域的统一和冶炼。梁倩设立高昌县,首次将内地的政治制度引入西域,进一步促进了西域与中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在东北地区,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如娄、伏羲、高句丽、倭居,以及南北朝时期的五洛侯、石维、布吉、契丹等,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宗藩关系。中国的总疆域,包括各民族居住的地区,基本上与汉朝相同。

魏晋时期,南移的匈奴、鲜卑、颉颃、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各族精英虽然煽动了民族仇杀,却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逐渐相互融合,这是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重新建立。

(3)隋唐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隋朝结束长期分裂,统一中国后,中国封建社会在唐朝兴盛。到了唐朝,东西突厥和薛延陀被征服,东北契丹、库莫西、石维、漠洪,北方铁勒部,西域诸国和今天的越南南部都投降了唐朝。唐代安东、安北、单于、北庭、安西、安南分为河北、关内、陇右、岭南四地。由此,东起库页岛,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以外及鄂毕河上游,南至今天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的吐蕃外,全部划归唐朝中央政府行政区划,使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巩固。

(4)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中国国力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次陷入混乱和分裂的状态。中原出现的五个朝代,有三个是沙陀人建立的。虽然赵匡胤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但国内仍有几个政权与北宋并存:北方契丹贵族建立的辽,西北党项建立的西夏,西域回鹘建立的西州回纥和黑汗国,西南白族和吐蕃部建立的大理。后来女真建立金灭辽后,辽国皇族灭亡西域,占领回纥土地建立西辽,蒙古汗国在北方崛起。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朝的对抗中,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的政治经济交流,都是为了自强而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力。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如何消除共同进步的障碍,结束民族之间的分裂,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5)元明统一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兴的蒙古统治者承担了这一历史发展赋予的重任,重新统一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元朝的统一比隋唐进一步推进,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使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关系更加密切。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既有统一的民族王朝,也有地方割据。两者交替重复,贯穿整个历史时期。但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分裂之后,往往会有更高程度的统一。这一时期,经过秦、汉、隋、唐、元、明的大一统,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需要更高程度的集中和统一,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18世纪的清朝前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边疆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强大封建国家,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完全处于统一集中的领导之下。

清朝的疆域并没有超出汉唐以来传统的内陆和边疆地区。康熙的诗“布施周吹里,始立汉,开疆”,说明清朝的疆域是对汉代以来传统疆域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汉唐以来的疆域只是历史上确定中国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清朝初期,中国的历史版图最终确定。

二、民族融合的高潮:

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民族融合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春秋时期,由于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在此基础上,秦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次民族融合高潮,主要表现为五大民族迁入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元朝统一前,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元朝统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1)民族迁徙与共存。

(2)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3)团结斗争,即在反对各民族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千百年来,许多民族在东方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一些民族消失了,而另一些民族愤怒地崛起了。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重起源和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和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