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北向南转移。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搬到这里的?

明朝洪武十五年,贵州迎来了贵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众多湖广、江西等地的人口被转移到贵州,让贵州这片长期处于蛮荒状态的土地瞬间热闹起来。1382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十五年,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为了更好的控制云贵高原上的统治,避免云贵高原与中原的脱节。平定云贵高原叛乱后,朱元璋决定在这片土地上长期驻军,以方便管理云贵地区。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多达20万,迁移的总人口多达160万。这就是历史上的“北调南调”。洪武时期的“北调南”与周二十八年的“北调南”需要区分。周二十八年,北移南是争霸,洪武年间北移南是人口迁移,又称北移南。

贵州明代遗址

明朝的“北调南移”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这种迁移持续了很长时间。洪武十五年到永乐年间,进入贵州的人口差不多达到两百万,朱元璋洪武年间654.38+0.6万,永乐年间35万,总人口654.38+0.95万。由北向南调兵,是朱元璋方便管理云贵高原的一种手段。本来朱元璋只是打算在贵州长期驻扎一个团的兵力,防止云贵高原上发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长期驻军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驻军军费的问题,以及后续的补给问题。靠朝廷长期补给是不现实的。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这个庞大的北调南调的人口迁移工程,从湖广到江西的大量人口进入贵州定居田地。

贵州屯堡文化

在庞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之前,贵州的人口结构以少数民族为主,如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是蚩尤,是从九黎民族中分化出来的,也是华夏部落的一部分。蚩尤战败后,他带领的人被黄帝、炎帝驱赶到贵州、湖南、广西、长江以南,与中原的华夏部落失去联系,导致文化向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多个少数民族,但无论如何都脱离了华夏部落。朱元璋的北调政策将大量汉人带入贵州,他们在文化上与贵州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这是自黄帝蚩尤时代以来中国部落的一次大团圆。虽然也是诸葛亮蛮族时失散的两兄弟重逢,但当时并没有文化上的融合,只有失散多年的汉部落兄弟找到了家。

贵州屯堡文化

朱元璋由北向南远征的人口,主要是从当时的湖广民族和江西民族中挑选的。朱元璋实行的是“三个一个,五个两个”的方法,即如果家里有三个男的,那么就把一个带到云贵地区,如果有五个男的,过不了多久就把两个转移到云贵地区。在今天的贵州省,很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湖广、江西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比如贵州很多地方都有清明节“挂纸”的习俗,在湖南、江西一些地方非常普遍。另外,在贵州的一些地方,江西人还保留着说话的方式,比如说鞋子是“孩子”,江西“特产”江西老表在贵州也很常见。在今天的贵州,如果你居住的地方名称有屯、保、雷、寨、卫等字样,那可能是北方向南方转移的产物,你可能是湖广、江西本地人。时至今日,贵州很多地方的人经常来江西、湖南寻根寻祖,都能拿出族谱找到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