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穷的人是谁?

吴逊(1838 ~ 1896),男,汉族,原名吴琦,后改名吴逊,堂邑县柳林镇吴庄(今冠县)人。家境贫寒,早年丧父,向母亲乞求帮助,称之为“孝乞”。后来在李家做长工。李欺负武训不识字,赔了三年工资。他还因欺诈被殴打和解雇。吴迅气愤地拒绝吃饭,保持沉默。在邻居的劝说下,他逐渐康复,并决定建立一所志愿学校。

清咸丰九年(1859),吴洵开始讨钱,以促进学业。任何一个磨耕地的短工,不管多苦多累,只要努力工作能拿到钱,都愿意被雇佣。一年四季,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所,一包一勺,沿街乞讨。那些挣来的可怜的温饱自己用吃,把更好的衣服卖给别人,以此来积累财富,促进学业。因为他创立了仁义学说,人们更愿意施舍。每乞讨65,438+00元,乡绅或富裕家庭被要求代为经营和生活。节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促进学校发展,也用于帮助穷人。

在乞讨中,他毫不犹豫地为大众大做文章。他剪掉大辫子,只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玩大陀螺,像蝎子一样爬,打轮子,给有钱人的孩子骑马。他还吃蝎子,蛇,砖瓦,喝脏水等。为了引起邪恶男孩和年轻男孩的兴趣。在给牲畜磨面粉时,他唱道:“不用拉,不用盖,不用干土碾路。”学骑马时,他边爬边唱:“爬一次,挂钱,爬十次,挂钱十次,建义学不难。”乞讨时,他唱道:“我要一顿饭,你做好事,你可以看一看。”

吴训用在柳林行乞的积蓄建起“崇贤义学”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用400两银子买下临清时宇巷的宅基地,四年后建起“临清时宇巷义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式开业。每次开学,吴迅都要给老师磕头,给所有的孩子拜。再备酒席,请县士绅招待老师。我站在门外,吃了些酒席后的剩菜,从来没有和老师坐在一起。凡是不勤于教学的,或者有孩子玩而不勤于学习的,都跪不起,促使师生勤于教学。

山东巡抚张瑶听说了吴训的义举,就召见他,下令免除他的银两和徭役,并捐二百两银子支持他的义举。他还请求朝廷授予他“义士”的称号,并给他穿上黄马褂。从此,他的名声与日俱增,周围许多县镇都尊称他为“巫山人”。堂邑县令劝其成亲,以求安度晚年。听了这话,他唱道:“人生七十古来稀。53岁,不娶妻。亲戚朋友都断了,死于一种义疾。”

武训一生努力工作,对自己非常节俭。最终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含笑而逝。年五十九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学东。

山东巡抚袁树勋得知吴训的死讯后,命朝廷向国史馆申报其生平,并入钟毅庙。民国时期,民团司令兼专员赵在临清金德分署(今公园内)附近修建了军事训练纪念馆。冯玉祥将军写了《千古奇丐吴逊先生传》。在武训诞生150周年之际,临清市在实验小学(原御史巷艺墅)修建了武训纪念馆,纪念他的乞讨办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