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先是经济危机,然后因为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萧条。1929 ~ 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危机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1929到1933的世界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是私有的,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他们不断扩大再生产。这势必打破平衡,导致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②直接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经济危机的根源,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的。普通人能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人们能认识到的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表面上看,产品生产过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滞销。但是真的有产品过剩吗?当然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供需矛盾逐渐激化呢?

以经济危机首当其冲的美国为例。首先,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的,少数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20世纪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的人占据。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越来越相对贫困。1929中,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收入不到全国总收入的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导致市场相对狭窄。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分期付款在美国市场日益流行,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加,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必然伴随着消费疲软。资本家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炒股。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十分猖獗。不仅是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美国人也参与了股票投机,以此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仅投资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甚至还向银行借钱买股票。结果股价在这期间被大幅膨胀,发展到不可思议的极端。股票以账面价值3到20倍的价格出售,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用体系的崩溃埋下了隐患。1929 10个月,从纽约股市崩盘开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可见,股市投机掩盖了本已尖锐的产销矛盾,激化了矛盾,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

01左右,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存贷款利率相对较低。

当时美国房市看好,房价一路上涨。

这时候,一些不吸收公众存款,资本充足率低的房地产金融机构,贷款给缺乏还款能力的人,比如没有稳定工作或者收入不高的人。

因为贷款利率低,还款风险比较小,房价上涨快,即使贷款人还不起钱,这些金融机构也可以把房产收回来做抵押,卖掉。即使是当初贷款买房的人,卖的钱已经还了,还有剩余。所以美国人的信心大增,大力推广这种让老百姓买得起的方式。

这些金融机构把拿出来的钱作为债权通过一些包装卖给二级市场。

在二级市场上,这些债权分为四个等级,优先、次优、次级和股权。

这个划分是这样的。借款人一旦还款,就优先使用。优先级完了就退回次优级,次优级完了就退回次优级。

对于股权层面,因为风险太高,资本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又出了一笔担保。如果你收不到还款,我会帮他还,但是你收到了,我要收手续费。

结果这些债权都被大大小小的投行、基金、对冲机构、保险公司买走了。

然而,从2005年开始,美国利率上升,房价下跌。这样一来,买不起或者不想还钱的人迅速增加,导致从最初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到后来的投资银行和各种基金、商业银行,资金和流动性都出现短缺。这个问题不是一开始就暴露出来的。在多年的积累中,2008年,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形势进入历史舞台。

(第一波冲击)从最初的房地产金融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开始。).

(第二波冲击)波及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等。)买了很多这样的说法。

(第三波冲击)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商业银行等。,最终买了高信用等级(优先级,次优等。)也倒闭了(因为这些机构要求安全,不能买低评级的债权,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恶化,高信用等级的债权信用等级也被下调,只能选择卖出,但此时不能卖出)。

这次金融危机有很多原因。其中,美联储在2005年转向高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错误选择,美国金融工具市场的过度发展是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