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的历史记录是怎样的?

在科学研究中,积累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众所周知,中国古籍中的天文记录比比皆是。而其他国家则很少,比如稀有。相比之下,我们真的很优秀,这是国际公认的。比如法国天文学家巴尔德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记录。他在1950说中国古代的天文记录是世界上最好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和日本学者晋三也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记录。

据不完全统计,直到1911年前,史书中有554条记载。由于时代不同,使用的名称也不同,非常复杂。其中彗星256颗,恒星103颗,客星79颗,恒星只有39颗。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长星,异星,奇星,鹏星,精星,妖星,后起之秀,田冲,荀适,葛泽,蚩尤,天狗,白光,白起...刀时代。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记录并不完全是彗星。一般大部分是彗星,恒星,恒星。嘉宾大部分是新星,少数是彗星。大多数是彗星,一些是流星。历史记载中?在官方的书里,一般用客串明星的名字,“韩曙?”客星和彗星的名字混在编年史里。唐代李撰《田文志》晋隋,将客星归为另一类,唐宋的记载有所承袭。“明史?天文记载称客星为新星,受西方影响,其客星篇中的记载多为彗星。清代文献总考中所指的客星,是对各种不同于恒星和行星的星体的总称,没有区分。虽然史书上有很多记载,分类也不严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这500次大部分都是彗星记录的。

特别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可以说是早期的、连续的、完整的。提前到什么年龄?有一位波兰天文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中国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夏朝。但是,由于信息太少。证据不充分,也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它仅被认为是一种陈述。现在公认的春秋时期鲁文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从秦始皇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一直到清朝宣彤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每一次出现,都被记载在中国的史书上。这些记录对天文学某些领域的研究非常有用。当然,明清时期的记载没有参考价值,因为到了1610,望远镜已经出来了,观测记录也很详细精确,所以中国史书上的记载过于粗糙。

《清代文学通考》:“已是七月,东北方见彗星,白色,尾迹二尺余长,指向西南,在苏静之北。任申向东北方向行进,留下的痕迹超过六英尺长”(1682九月15)。

《清代文学通考》:“三月二十四日下午,空屋中见彗星,色淡,尾迹长,指向西南。每天晚上都直走,消失了十多天。4月,陈武回来了,在张素,他很虚弱,他在5月初向东隐蔽”(1759 March 13)。

清代文献通考:“道光十五年六月十一日见彗星”(1835 165438+10月16)。

《清代文献通考》:“殷初二年四月初二日,方云东北出现一彗星,彗尾指向西南。因为在云端,我考砸了。农历五月初五,东北,外屏以北,西南官官之间,看到一颗彗星。据测量,这颗彗星高4度,正东偏北15度,但在16日没有看到。4月18日3点整,一颗彗星出现在正西偏南的刘苏,尾巴指向东南方向,在著名的伊苏厅之间。据测量,这颗彗星高26度,位于正西以南12度。渐渐的,5月30日才能看到”(1910年4月20日)。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史书上有那么多彗星记录。上面复制的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吗?是的,大约在100年前,一些中外学者对中国的彗星记录进行了整理、研究和计算,选出了哈雷彗星的记录,所以上面的转录是可靠的。

从这些古老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哈雷彗星的轨道是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虽然早就知道土星和木星对其有影响,但还有什么呢?几年前,10年前,有人用21回归研究了哈雷彗星从295年到1835年的轨道运动,认为是受到了1未知行星引力的影响。他们计算出这颗未知的大行星距离太阳大约70亿公里。质量是土星的三倍。这种想法是有先例的。天王星的运行被发现与之前的计算值不符,从而发现了海王星,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发现了冥王星。但这一次不同了。天文观测从未证明过这颗新行星的存在。近年来,人们发现彗星的轨道变化是由所谓的非引力效应引起的。关于这一点,我后面会提到。

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先生,几年前对哈雷彗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不仅对哈雷彗星的古代记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且在他的主持下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虽然张钰哲先生对哈雷彗星的研究属于天文学范畴,但他的研究成果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应用于历史研究。比如,他从先秦时期的彗星记录中数次确认了它是哈雷彗星,并根据其中一次记录,为古史中武王伐的年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很难确定攻击周的时间。汉代的刘欣认为是公元前1122年,的《中国古代年表》认为是公元前1075年,的《中国通史》认为是公元前1066年,的《古历分析》认为是公元前65438+年。张钰哲先生的计算是公元前1056年,这个结果对历史学家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