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信仰功能
除了航海,有助于水运的妈祖在元朝迅速传播。也与元代水运改为海运有关。妈祖信仰从东南亚沿海逐渐扩展到北方的北京、天津,妈祖信仰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认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食物的来源,也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主宰海上活动的妈祖也被视为沿海地区的降雨管理之神。历史上,女巫和男巫是祈雨的主要牧师。由于妈祖生前是女巫,死后自然与雨水捆绑在一起。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畜牧业的发展,以航海为生的船工、渔民逐渐增多。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他们只是从祈求神灵的保护中得到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于是妈祖信仰流传开来,历代帝王对妈祖的赞美和封号也逐渐升级。
起初,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一个杂牌军。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领事陆出使朝鲜,船在黄水洋遇到风浪。偏偏这艘船上的水手都是从莆田雇来的,危难之际为妈祖祈福,终于转危为安。回国后,他邀请朝廷,于是宋徽宗给顺济寺一额,是当时宁海码头(圣墩)的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得到朝廷认可。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奖。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陈俊卿为当朝宰相,信奉妈祖,于是请求朝廷封妈祖为惠玲夫人,后来一路封侯。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又要加封时,“礼部批准后,认为封号太多,不够庄重,只加了‘嘉祐’二字。”
就这样,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到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的14位皇帝先后封她36次,封号多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与孔子、关帝一起被列为清朝最高祭典,规定地方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祭,三跪九叩,列入国家祭典,使她成为众人敬仰的“海上女神”。
朝代年号(时间)标题
绍兴二十五年,宋帝高宗(1155),崇福夫人受勋。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夫人惠玲。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夫人赵瑛。
孝干道三年(1167)凌赵辉夫人应崇福。
孝宗十一年(1184),灵为应崇福夫人。
光宗邵熙三年(1192)凌惠妃
宁宗庆元四年(1198),惠玲助顺妃。
宁宗嘉定元年(1208),她救灵助顺仙费薇。
宁宗嘉定十年(1217),惠玲助顺贤魏莹列妃。
李宗嘉熙三年(1239),惠玲助顺佳莹为英雄公主。
李宗保在位第二年(1254),惠玲帮助顺甲营英烈谢正非。
李宗保在嘉应帮慈济三年(1255)。
李宗保四年(1256),惠玲协为慈济公主。凌风谢晖郑嘉颖山青费
李在位第三年(1262),封为公主。
元朝十八年(1281年),国家受天妃保护。
从始祖到元朝(1289)二十六年,天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三年(1299),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父亲,保护国家,帮助圣人和保护人民,帮助天妃。
仁宗延元年(1314),护国扶圣,以示对天妃的支持。
文宗二年(1329),护国、助圣、护民,对广济表示支持,帮助顺福惠惠在天妃大放异彩。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小昭纯洁,富士诱圣妃。
永乐七年(1409),护国护民,弘仁普济天妃。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国护民大放异彩,普济天女,弘仁迎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护国,护民,聪明,对天后宫仁慈。
乾隆二年(1737),保国保民,苗赵玲出生于洪仁普济。
乾隆二十二年(1757),护国爱民,弘仁普济富友集团带着一种被祝福的真挚感情诞生了。
乾隆五十三年(1788),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带着一种真挚的咸富之情,展示神灵,赞美顺天。
嘉庆五年(1800),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贤夫表现了上帝的赞美和仁慈。
道光六年(1826),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富友天生一片赤诚之情,贤夫表现出上帝的赞美和仁慈,他祝福安澜的吉日。
道光十九年(1839),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天生一片赤诚之情,贤夫表现了上帝的赞美和仁慈,安澜李云泽秦有福了。
道光二十八年(1848),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生而有赤诚之情,贤夫表现了他对上帝的赞美和仁慈,安澜礼运则秦称帝为天后。
咸丰二年(1852),护国爱民,精神矍铄,光明磊落。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先夫示神赞,安澜礼运则秦田波传道益,导流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护国护民,精神矍铄。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显福示神赞,安澜礼运则秦田波传道导流,庆景阳锡女神。
咸丰五年(1855),护国护民,精神矍铄。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显福示神赞,安澜礼运则秦传惠并指导、景阳席、周。
咸丰五年(1855),护国护民,精神矍铄。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显福示神赞,安澜礼运则秦传惠,导,景阳西知恩,周,,保太天后。
咸丰七年(1857),护国,护民,灵明。弘仁普济富友生来就有一种真挚的感情。贤夫表现出对神灵的赞美。安澜李允泽琴海玉田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心流。第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人们祭拜海神,在湄洲岛上修建。梅州的妈祖庙是世界上所有妈祖庙的祖先,世界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梅州分离出来的。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妈祖庙。根据妈祖庙世界提供的最新数字,全球有近5000名妈祖庙,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2亿追随者。
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有数百个妈祖庙;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以及东北的上海、江苏、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贵州、辽宁和吉林也建有妈祖庙。台湾省三分之二的人口信仰妈祖,岛上有500多座妈祖庙。港澳也有50多个妈祖庙。国外的妈祖庙宇集中在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他的则分布在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朝鲜、挪威、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兰和非洲。
妈祖庙宇名称不一,或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或天后宫、圣母坛、文远殿、朝天宫、天后宫、安澜殿、双祠阁、汾阳殿等。在这些妈祖庙中,福建梅州妈祖庙(987)、天津天后宫(1326)、台湾北港朝天宫(1694)(被称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泉州天后宫(1196)、湖南芷江天后宫(65438+)。蓬莱阁天后宫(1122)、长岛庙岛仙影宫(1122)、宁波天后宫(1853)、澳门天后宫(2003)、新加坡天福宫等。
泉州天后宫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外建筑规格较高的大型妈祖专用寺庙,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据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传说当年“泉州乌普潮庵和尚,有一梦为宫,乃推里人徐世昌所创。实际上是长江与水的二流汇合点,是旅客和航空公司聚集的地方。当时罗城还在镇南桥,但在贡士临浦之上。”当时修建的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了,三大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齐名。它是世界两大贸易港口之一,与亚洲5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时,泉州的造船业也闻名于世,国家在海上交易的船只“多为广州、泉州制造”。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政船公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平浪静,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初,祭海在晋江附近的真武庙举行,祈风仪式在南安县九日山举行,但在南宋后期,改为顺济宫的仪式。在宋、元、明时期,经常派官员去祭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春秋祭令。从此,顺济宫正式祭祀成为一种规约。
元代泉州港更加繁荣,与海外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达90多个,有时进港巨轮多达300艘。为了漕运和海运的畅通,元朝皇帝也多次加封妈祖,祈求妈祖庇护。至元十八年,又下圣旨,“遣大夫玄德使左副都督、福建省海事厅荐蒲护国保”,特命泉州的蒲(其父蒲守庚、史升泉州海事厅,入元游历福建写省书,擅牟取暴利三十年的左丞)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行祭祀、褒奖。大德三年(1299),2月20日,元文宗发布圣旨,“甲泉波塞冬说护国护民护国天妃。”在圣旨中,妈祖被称为“泉州海神”。妈祖作为波塞冬的地位进一步明确。至正二年(1329),元文宗命国子监拟祭文,并派官员进贡伊宫。悼词说:“圣德执坤之极,闽南起于项。飞上玉辇,悟天香。海外风平浪静,中土林香。民生有保障,帝室借匡相。千年歌宴,赵不在中央。”
元朝皇帝在蛮夷聚集的泉州港多次祭天妃,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明代,泉州港仍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泉州重新设立市船公司,专司琉球。此后,它在天妃宫附近的乔乔村设立了一个“来源驿站”,接待来自琉球和其他国家的外宾。为了帮助琉球发展经济和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明太祖“赐福建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姓、晋江的李姓、翁姓等。他们在琉球担任总翻译,教授划船技巧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任何封船都必须安放天妃的塑像,开洋前大使、副大使必须到出口口岸的天妃宫参拜。当船封好到达目的地后,大使和副大使必须恭恭敬敬地乘船上岸到妈祖神社,安放在东道国的天妃宫,以便日夜供奉。当时从福建开阳到琉球,必经苍水黑水,古称“苍美”,又称“东美”。那是一条深达2000多米的海沟,波涛汹涌,经常有航海家葬身于此。就这样,妈祖被“福建人三十六姓”荣载在船上,陪着他们从泉州出发,乘风破浪,顺利到达琉球。“福建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在琉球首府那霸修建了上下天妃宫和久美村,共同居住。宫殿建成后,琉球地方官还作出规定:“自贡船起航之日起至第七日,从医生到青年学者,必须到公主宫参拜两天。”“从第七天开始直到贡品船返回中国,年轻的学者和乡政府官员每天都在医生下面。因此,随着中国与琉球的不断密切交流,天妃信仰逐渐在琉球生根发芽。
永乐五年(1407),三宝宦官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派使臣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史悠久,已沦于沉睡”,特请“福建镇守宫,重修其殿”永乐十三年(1415),郑和部下“督张骞少使博尼(今北加里曼丹岛)到湖州,发源于乌江(泉州),真奇,奏于朝,作新。”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经过泉州。按规定祭拜妈祖后,前往灵山伊斯兰圣墓焚香,祈求祖先保佑。郑和香火竖立的石碑还在,文字写着“郑和,将军司太监,奉差下西洋。永乐15年5月16日,我到此一游,期待圣灵的圣护。甄福普和日记李。”嘉靖十九年(1540),县民余旭集资大修。先修五堂,重修七寝,造四亭,造三十两厢,造二十八亭。23年完成(1544)。
清朝,静海侯施琅下令台湾省征服东方,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进攻,其中一路绕过十五都泉州头。《泉州府志》载:“州朝将军施琅,不如此,天助其成。”平定台湾省后,施琅感念海潮之恩,在家乡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许可下,再次上书康熙皇帝请求加封,细数妈祖援助的奇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十四日,“天后宫特以候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之绩封侯”,郎中雅虎等钦差大臣送书帛至泉州庙、梅州祠堂祭祀。自此,泉州天妃宫改名为天后宫。为了报恩,施琅将军重修扩建了天后宫。嘉庆二十一年(1916),泉州府尹徐如兰以建大屋不复生的理念,主张再次重建。道光年间(1830—1850),妈祖被清文宗皇帝封为“天女”,泉州天后宫大规模兴建。
到了清代,泉州口岸进一步兴起了民间商业贸易和向东南亚国家及台湾省移民的热潮,妈祖信仰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传播得更加广泛。据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南海的明珠,越玉,无所不在;纹身之地,铭文之国,无所不在。“在中国,广东有番禺、琼州、雅州、濠江、海南、东莞、徐闻、象山溴化、潮州、雷州、惠州、高州、麦州。江浙的宁波、双屿、温州、杭州、舟山、苏州、南京、台州、临清,广西的南宁、梧州、罗定、禹州,台湾省的吉隆、淡水、鹿港,史静、济宁、包头、惠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省;省内有福州、厦门、粤港、漳州、建宁。国外有吕宋,暹罗,巴达维亚,邦尼,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大港,长崎,琉球,韩国。泉州商人每到一处,都要建会馆,请老家的妈祖来祭拜。泉州天后宫有苏州、南京、福州、辽郊等多个商业郊区,附近的鹿港郊区有一个法庭。天后宫每建一次,各大商郊会馆都全额出资,以示虔诚。
据统计,台湾省有800多名妈祖庙,都以莆田梅州妈祖庙为祠堂进行祭祀。妈祖的信众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极其繁盛之地。从台湾省妈祖庙的等级来看,都属于“分陵”。一种是拿着大陆的妈祖符号或者香火到台湾省去祭拜,叫做“分香”,另一种是拿着大陆的妈祖神像到台湾省去祭拜,叫做“分身”,妈祖梅州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其起源是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省的大规模移民。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妈祖,原名莫林,宋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当莫林还是个孩子时,她既聪明又有洞察力。她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研究医学,教人防疫消灾,一生致力于为他人行善,立志不嫁。传说她可以“坐地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并事先通知船夫是否可以开船,所以据说她能“预测怪”,被称为“女神”、“龙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墨玉升天,时年二十八岁。从那以后,据说航海的人经常看到莫林穿着红色的衣服去帮助那些遇险和呼救的人。因此,妈祖的神灵逐渐普遍地被供奉在船上,祈求一路平安。全世界有2亿多妈祖信众,妈祖信众占台湾省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临戴云,东南与台湾海峡相连。港口资源得天独厚,“世界少有,中国少有”,如湄洲湾秀屿深水港和三江口、枫亭辅助港。有三个海湾,即湄洲湾、兴化湾和万平湾,以及150多个岛屿的湄洲和日南。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
中国有进军海洋的悠久历史。秦汉时期,故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也多次到过山东半岛。汉武帝亦步亦趋,更进一步。虽然未能如愿,却在无意中促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以来,由于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流长期繁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的邓州港为起点,连接了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国家的贸易,促进了渤海和山东半岛海运业的发展。南路广州的海洋贸易可以直达亚历山大。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以和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到了元朝,海上对外贸易由于倭寇对沿海的入侵而相对削弱,但南北一万多里的国内海上航线和南北江河水道的贸易相对加强。后来由于800年间北京政治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日益繁荣,逐渐进入黄金时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主人。
早在十世纪,中国航海家首先拥有了指南针,以确保海上航线的定向航行,还发明了舱壁船。万一在海上触礁失事,即使断了一个角,一个舱还是可以浮起来的。但是,虽然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相当发达,但是因为没有天气预报,海上气候变化很大,一条小船就像沧海一粟。风暴肆虐的时候,人类的行为在强大的海洋世界面前是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因此,祈求神灵的保护是很自然的。到了唐代,中野和玄宗以钦定的形式授予“四海龙王”的称号。因为据说能铸风雨,兴风作浪,所以被航海家们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灵。然而,这个虚构的自然神的形象是丑陋的,东海龙王敖广在人们的印象中被视为一个凶猛的神。此外,当时盛行“五行五阴”说,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地上之水也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要女才适合阴阳五行学说。”到了宋初,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救人的莫林死后被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朝万历年间高澄去琉球,他的《使琉录》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在风浪中摇摆,篷折、篙断、舵叶失,船夫在天妃悲号而落,云菲可立即换舵,以保安全。在巨浪中,舵叶重达两三千公斤。因为有神灵的保护,实力倍增。改舵需要100多人。今天,有30多人处于危险之中。”南宋禧元年攻紫金山、救合肥,也是用妈祖的精神作用鼓舞士气。自南宋以来,人们习惯与波塞冬同舟共济,日夜祈祷。元朝时,“南粮北调”的思想被平章丞相初存和著名的采纳。起初,政府建造船只将国家粮食从江南粮区直接运往直沽。后来,它雇佣汉人用船运送,一些私人商人参与了海上运输。当时,他们纷纷从广州来到天津的天妃宫,可见航海家们对妈祖的信仰程度。
郑和七下西洋,在祠堂祈福。明清时期,大量汉人在南洋群岛上游行,都带着妈祖神像,可见妈祖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守护神。此外,日本接受妈祖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的形式规定了崇拜制度。台湾省同胞家家都信妈祖,称为“开放如母”,海峡两岸也一样信妈祖。所以妈祖也是海峡两岸沟通交流,与同胞保持密切联系的和平女神。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最早、最大的建筑,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北移和中国与东方各国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台湾北港朝天宫、天津天后宫和台湾澎湖最早的天后宫早200多年。也比中国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早了几十年。据史书记载,“在宋徽宗,圣母院就建在亭子的西面。宣和四年(公元1122),建殿四十八座。”。作为妈祖庙的“鼻祖”,梅州妈祖庙建城时只有“几根椽子”,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逐渐形成99间斋屋,可见蓬莱阁天后宫的规模。
此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曾被称为“天下第一母庙”的长岛显应宫(因此得名庙岛),也在中国北方的妈祖庙中占有显赫的“一席”。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朝鲜国王龚宇的使者李崇仁从南京回国时,在《流沙门岛(沙门岛是古代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一诗中写道:“沙门久候,暮景诱人作诗。当公主享受祭祀时,她应该报告,但海若不能偷看...".由于蓬莱和长岛是中国南北和东西的水上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特殊,在“出航前拜妈祖,有船便为妈祖祈福”的古老传统和普遍信仰下,蓬莱阁的天后宫和妙道仙影宫的使命可想而知。
厦门沈啸宫位于厦门市和珅顺济宫,始建于宋代,现位于中伦公园(原中伦苗圃)。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3。从高处俯瞰沈啸宫,绿树环绕,绿树环绕,鲜花盛开。走进沈啸宫,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让人心旷神怡。在古代,邓州是广州通往北京、天津的交通枢纽,是朝廷与东方各国的交通要道。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地位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守护神。妈祖文化沿着广东、福建到京津和东北的海上交通路线传播到渤海湾沿岸,与当地文化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很快传播开来,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信仰,以至于“水手们极其虔诚,普通人也渐渐相信了...天后成了掌管一切的神”。在2001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崛起”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发现,妈祖文化的演变轨迹是“先民随庙,庙堂聚民”。然后“以庙兴城,以庙兴城”,形成了一个寺庙兴盛,城市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如果说天津最初是“以庙聚人”,那么邓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邓州是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天津的海上交通枢纽,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航海与妈祖密切相关。因此,妈祖文化从南方传入后很快被当地文化和人们的信仰所接受,并被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所消化和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占主导地位的海洋文化。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邓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寺庙与城市相得益彰的良性局面。蓬莱阁天后宫最早建于宋徽宗(宋、元、明、清共36次* * *)。宣和四年(公元1122),建庙较早,即使在妈祖文化发源的福建沿海地区。毫无疑问,最早和最大的妈祖庙是为北方加上邓州而建的。汉族民间贸易自南向北传播妈祖文化,再向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后向北穿越白令海峡到达北美。作为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传播的中心,邓州古港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的邓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七章》载:“登州海入朝鲜与渤海路”,起于登州港,分上下两部。一部分从邓州港出发,过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再沿朝鲜半岛南下,过马兑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邓州港出发,经过芭蕉、芝罘,然后穿过黄海到朝鲜仁川,再沿着朝鲜半岛南下,再穿过台湾海峡到日本。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邓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在唐婷与朝鲜半岛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辽国在宋代多次入侵北方,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断,两国之间的交流必然要靠海上舰队来完成。此外,随着宋代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使节和贸易往来频繁而尖锐。北宋灭亡,南宋在山东半岛与金作战,海路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路运输和海上运输,中国对外贸易受到束缚。
然而,由于从杜松附近的港口越过黄海到达朝鲜半岛的路线漫长而危险,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了高丽国王的请求,答应经辽南改道到邓州,并于1376升为邓州刺史。《史明录》对设立邓州府的原因作了如下表述:“邓州与莱州都濒临大海,是朝鲜与日本之间的交通要道。除非建造并加强它,否则仅仅把它建成城镇是不够的。”因此,邓州古港仍是明初朝鲜使臣出航、起航的主要出海口...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妈祖,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就有妈祖庙。相信没有国界,“海洋女神”从蓬莱沿着邓州海道向东航行,给旅行者送去和平与安宁。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柯昭等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先人后天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省、澳门、厦门等地掀起妈祖研究热潮,多次举办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妈祖学者》、《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祠堂》、《梅州妈祖》等学术专著近百部。1.弘扬爱国理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Mainland China和台湾省同宗同源,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文化,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的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5月6日,1989,200多名台湾省同胞突破台湾省当局禁令,乘船抵达梅州妈祖庙。
1997 65438+10月至5月,梅州妈祖在台湾省巡演103天,入住36座宫庙,接待台湾省妈祖信众10万人次,在台湾省岛内引起巨大反响。
2002年7月25日,妈祖直飞澎湖,万人祭拜。现场让人落泪。
2004年6月5438+10月21日早上8点,梅州妈祖金神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庙出发。在54个护卫团的陪同下,从长乐国际机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
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梅州妈祖庙题词:“赵昚海上守望”和“圣德配天”。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经成为两岸通商航海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交流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的这种功能将继续发挥作用,直到祖国完全统一。
2.传播博爱精神,教育众生向善。
浩瀚宇宙无边无际,但人类才是宇宙的主宰。虽然审美、价值观、习俗的差异源于地域、民族、文化根源的差异,但作为“生命”的本能,人性对善恶美丑的认知却趋于一致。
妈祖信仰在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知,如扶贫济困、拯救生命、给人以平安吉祥等。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教,告也,有言,有理,有义,理所当然,通了。说什么就宣布什么;懂了就懂了;如果你理解了它,你就会忘记它”(张俊芳的《云的七个征兆》)。当一种观念被人们接受时,教育就会退居二线,而这种观念(对真善美的认识)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3.启迪良知,树立珍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面临着干旱、洪水和蝗灾。瘟疫流行时,他们常常向神灵祈求消灾的希望。妈祖平息海啸的努力,张天师祈福瘟疫,龙王祈雨...人们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没有上帝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