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历史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为了摸清人口情况,决定进行人口普查。
段是全国人大人口学部主任,也是此次人口普查咨询的专家。段说,人口普查起源于北欧,今天最典型的是美国。最初的人口普查与政治权利有关。独立后,美国决定确定各州的众议院席位,于是对各州人口进行了普查。
段说,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与政治权利有关。
1953年,中央决定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摸清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情况,决定于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内容直接为目的服务,只调查了住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的关系等6项。
“虽然最初的人口普查是为政治服务的,但调查结果被用于社会的许多领域。渐渐地,人口普查成为国家制定各种规划的重要依据,比如居民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规划。”段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1953第一次普查后,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普查意识。
从65438年到0964年,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国内各方面的经营都非常困难。国务院急于了解国内人口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项:个人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
然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被视为机密信息,仅供高层参考。只公布总人口,连性别结构等信息都不公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公布详细的数字,就很容易计算出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有多少人死亡。
直到1980之后才准备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央政府安排代表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在报纸上公布第二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1982后,查十年。
1982普查首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项目设计,被称为符合国际标准的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已实行计划生育,普查项目中增加了出生人口数和存活人口总数,以及1981年出生人口数。
那次人口普查有两个背景。首先,没有一个现代国家不进行人口普查。中国内乱已经结束,需要进行人口普查,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详细的人口依据。二是联合国高度重视人口普查,积极推动成员国做好这项工作。
本次人口普查顾问翟振武作为普查员参与。当时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所以普查带有时代性,第一次邀请美国专家参与普查方案和项目设计的讨论。联合国协助计算机,也帮助培训技术人员。
翟振武说,第三次人口普查真正与国际接轨,采用了现代人口普查的概念和定义,普查项目增加到19个,有就业信息等项目。
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普查组织,中国形成了遵循普查的组织模式。国务院和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在段看来,1982的普查还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副产品:通过那次普查,在国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每十年调查一次人口,在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1%人口的抽样调查,第一次抽查是190。
“可见,现代人口普查不再仅仅是为了政治权利的需要。”段对说道。
在段眼里,社会的主体是人口,关于人口的数据是社会的核心数据,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方方面面。1,370,536,875人。
这是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刚刚公布的全国总人口。
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全国几千万人口普查工作者克服无数艰辛,用心血和汗水走进4亿多个家庭的宝贵“家产”。
在2010 110起的10天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进行了一次总人口点名。31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在人口普查中登记的人口总数为1,339724852人。
10天有13亿多人,1天有13亿人!简单而惊艳的数字背后,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光辉历程。
把握国情,科学决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肩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要指示。
20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国际人口普查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今年进行了人口普查。
本次调查广东省总人口为104303132,居中国大陆首位。山东省以95793065人超过河南省,仅次于广东省。而河南省总人口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为94023567人。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世界第二的印度人口到2010年底已经超过12亿。一些人口专家预测,五年内,印度人口将与中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PRC)。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后汉书》记载大禹曾经“夷平土地,将九州分为数万人”,所谓“数万人”就是统计人口。现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每次获得的全国人口数据,都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信息,为当时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说。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总人口59435万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全面的人口数据,总人口为100818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科学制定“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总人口为126583万。
人口普查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翟振武说,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哪里建住宅小区,哪里布局工厂,哪里建铁路、公路、机场,哪里建很多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哪里生产很多粮食、蔬菜、肉禽,所有这些规划都要以人口总量及其具体分布、流动性、结构特征为基础。
中国的发展之船正在启航。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为了科学地规划和发展,我们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人口状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家信息。
人口普查也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科学统计方法。在美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日本,人口普查被称为“国情调查”,迄今已进行了22次。俄罗斯从1897开始人口普查。在两次普查中,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都通过飞行控制中心接受了询问。
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命重大,挑战空前。
总人口数量庞大,居住区域广阔。654.38+0.3亿多人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有的生活在大山深处,有的游走在江河湖海,有的生活在广袤的高原。你可以想象在10天内对所有人进行普查的难度。
人口流动性大,很难锁定普查对象。中国有超过2亿人在迁移,几乎翻了一番。人口居住地与户籍居住地分离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何锁定普查对象,做到不重不漏,比以往普查难度更大。
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难以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向外人透露自己的职业、婚姻、住房等情况,更担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成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一次外来常住人口普查很难沟通和理解。根据联合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应是普查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建议,本次普查首次将港澳台居民和居住在大陆的外国人纳入其中,此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这四个挑战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一个是可以绕过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