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古城的核心——中街

在连云港的历史发展变化中,有四条老街:海州中街、朱敏路老街、李安运老街和程楠六朝街。

这些老街,就像城市里的扶手椅,让人们可以休息一下,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此时,他们可以在光明中回望过去,以新时代的胸怀呼吸历史积淀的优雅空气。

时间就像一块磨刀石,打磨着不同城市的特色和辉煌。

今年年初,四条老街在规划新生活。新浦区朱敏路、连云区李安运老街改造已列入2013城建重点项目,并已列出时间表。海州古城的复兴一直在进行,程楠的一条六朝街道也随着新海新区的建设而焕发生机。

本报开设了“走在老街留住城市记忆”专栏,邀您一起走在老街。今天,我们走在海州中街,可以发现这座城市的记忆,这座城市对老街的关注,以及老街的实际变化。

如果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慢慢走在海州古城的街头,你会有一种时光旅行的错觉。在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里,每个地方都烙上了历史的痕迹。海州古城是连云港的前身,中西部铁路交通大动脉“陇海线”中的“海”就来自这里。在海州古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而且遍布全城的街道也是独一无二的。踏上青石铺就的古城中轴线——钟街,街边灰墙灰瓦的院墙,充满沧桑,散发着浓浓的韵味。老街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录着这座城市的骄傲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记忆与梦想。每一个关于城市的故事,都离不开老街小巷。他们曾经是这座城市的血液,他们与这座城市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见证时代风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

海州,秦汉时称匡县,建于十一年(公元512),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建立。自秦汉以来,海州一直是青海-江西-管叔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海州古城,形成以中街为中心,以东街(东门至钟鼓楼)、中街(钟鼓楼至十字街)、西街(十字街西段)为主轴的格局。南北主轴线是南街(十字街到西施桥)和北街(西施桥到北门)。

东起钟鼓楼,西至十字街,全长375米的中街,曾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盛极一时,也是大港梦的发源地。如今连云港以亿吨大港的雄姿屹立在海州湾之滨,海州名人沈云培功不可没。沈云培生于1854,死于1919。他是地地道道的海州人。他是清朝光绪二十年的一个秀才。历任国子监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邮务部右侍郎、邮务部尚书、吏部右侍郎。当时是苏北有名的官员。

1916年,陇海铁路连接徐州以东。在铁路出海口的问题上,沈云培与当时的另一位工业大亨张謇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沈云培主张陇海铁路建在海州,张謇主张铁路建在南通。

在沈云培的努力下,陇海铁路东段在海州洪门建成,成为海州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从此,海州不再是一个海滨小城,而是中国铁路交通线上的新起点。民国24年,连云港开港。当时,荷兰承包商的港口办公室从南京搬到了谢家洋房。

大港梦源于海州古城,成就了今天江苏沿海开发和国家东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四大战略机遇在港口城市的叠加。中街有八条巷,那些巷的名字都是海州人耳熟能详的:迎儿巷、唐翔巷、关庙巷、孔巷、黄庙巷、儒学巷、王巷、蒋巷。周边沿街店铺、寺庙也聚集于此:海州文庙、圣庆宫、天成药店...这里是文脉、财富、人脉的聚集地。

说到语境,不得不提海州文庙。海州孔庙,又名孔庙、石现庙,建于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作为供奉孔子的庙宇。海州龚雪(公元1041—1049)是中国最早的龚雪之一。至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庙鼎盛时期的布局:庙址南至季承,北至新建路,东至黄庙巷,西至儒教巷。当时的文庙,东有城隍庙,西有大慈寺,是海州古城中心儒释道三大祭祀场所中最宏伟、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今天的文庙建筑是清嘉庆年间海州郑雪翁险峰所建。文庙以正门为中轴线,门前东西向的街道将中轴线上的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目前海州古城清代建筑中,保存较好的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中心幼儿园(原中大街小学)院内的蓟门,是古代海州文庙所在地。戟门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但从它厚实的墙壁、粗大的木柱、坚实的横梁上,依然可以看出当初建造时,用料之考究,一丝不苟。

清末明初,海州成为海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有江淮,北有齐鲁”成为淮北名县。

“财富脉动”是指沿街商户聚集于此。新浦后街的天成药店、盛清宫茶楼等店铺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港城实业也从这里发了财。油纸厂、发电厂、农副产品...都是从后河码头销往全国各地,然后走向世界。

所谓“人脉”,就是海州古城有殷、葛、沈、杨、谢五个姓氏。这五个姓的居民都住在中街沿线。比如谢家楼就在家里开了店,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海州城里有句古话:“杨家园是谢家楼,沈老爷独占南山头”。与谢家楼齐名的杨家花园,如今已是瓦房尽出,但中街谢家路大院的洋房却有幸得以保存。谢家洋住宅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建造。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楼、钟楼同时修建,现为海州公安局办公场所。清代康乾盛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佛寺、庙宇、道观和供奉神灵的宫观遍布海州,清末甚至出现了“九庙十八庙”的说法。一条街有三教:佛教、道教、儒教,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非常少见的。

当时繁华的中央大街地区在马路口,从东到西依次是城隍庙(道教)、孔庙(儒家)、大慈寺(佛教)。城隍庙旧址在电影院和后面的食品厂。它的旧址在钟鼓楼的东面。元末毁于战乱,现已不存在。

大慈寺位于海州市十字街东端,原名大北郊寺,俗称大寺。该寺始建于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1971拆除了整个寺庙建筑,修建了鼓楼中学(后为海州中学宿舍)和文化中心。附近的居民再也听不到晨钟暮鼓的声音和悠扬的梵文诵经声,只有山门前的“八字坊”向人们诉说着寺庙昔日的庄严与繁华,时时勾起老一辈人的回忆。

海州一直是怀梆的重镇和历史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时光飞逝。经过上个世纪的战乱和浩劫,古城墙、州府、园林、书院、寺庙、祠堂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只能从老照片中窥见一斑。海州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残缺不全,保存完整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