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的历史
因为石墨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颜色比铅深得多,所以人们称石墨为“黑铅”。
当时巴罗代尔的牧羊人常用石墨给羊做标记。
受此启发,人们将石墨块切割成小条,用于书写和绘画。
不久,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干脆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归王室所有,使之成为王室专属产品。
用石墨条写不仅会弄脏手,还容易坏。
1761年,德国化学家费伯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用水洗石墨,使其成为石墨粉,然后与硫磺、锑和松香混合,再将这种混合物制成条状,比纯石墨条坚韧得多,也不容易弄脏手。
这是最早的铅笔。
直到18年底,世界上只有英国和德国能生产这种铅笔。
因此,在拿破仑·波拿巴对邻国发动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波拿巴命令法国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家寻找石墨矿石,然后制造铅笔。
但法国石墨矿质量差,储量少。孔德将粘土混入石墨中,放入窑中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良好耐用的铅笔芯。
石墨中不同粘土比例生产的铅笔芯硬度和颜色不同。
这就是今天铅笔上标注的H(硬铅笔)、B(软铅笔)、HB(硬度适中的铅笔)的由来。
给铅笔套上木棒外套的任务是由美国工匠门罗完成的。
他先造了一个可以切割木条的机器,然后在木条上刻了一个槽,把铅笔芯放进槽里,然后把两个木条对齐粘在一起,铅笔芯紧紧嵌在中间。这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
用石墨或彩色粘土制成的笔芯作为书写介质,作为学习、办公、工程制图、美术、绘画、各种标记等的书写或绘画工具。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类似于铅笔的铅条是由铅金属制成的。
这种笔多做成圆锥形,用铅在其他物体上摩擦,留下铅的痕迹进行标记。
14世纪,欧洲出现了类似的现代铅笔,荷兰画家用它在纸上画画。
意大利人用铅和锡的混合物制造铅条,用于绘画和书写。
1565,德国人C. Gesner的图书馆用铅笔作了插图,上面写着“为了绘图和做笔记,人们用铅和其他混合物做笔芯,然后附上木柄画线……”被记录了下来。
同年,英国开始手工制作最原始的木制铅笔,以石墨为笔芯。
1662年,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德楼铅笔厂在德国纽伦堡建成。
1761年,德国人F. Caster在纽伦堡创办了Faber Caster铅笔厂,用硫磺、锑等粘结剂加热与石墨混合制成铅芯,使铅笔制造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790年至1793年,法国的N.J .康德首次采用洗涤石墨的方法来提高石墨的纯度,并将石墨与粘土粘合制成笔芯。这种方法称为孔德法。
康德铅笔厂成立于1793,奠定了现代铅笔工业的基础。
中国于1932在九龙建立了第一家大华铅笔厂。
后来相继成立了北平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中国铅笔厂,都是半成品加工厂。
1934年,中国标准国产铅笔厂在上海成立,开始自制铅芯,研究国产原料做铅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福州、沈阳、蚌埠等10多个城市先后建成了年产1.5 ~ 0.2亿支的大型铅笔厂。
铅芯制造和绘画、印刷、装饰技术也不断提高,开发出全塑铅笔、树脂细铅芯、细芯活动铅笔。
开发了胶板捆夹干燥机、自动喷漆机、电动隧道式烧芯炉、打磨机及各种包装机等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