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是怎么形成的?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源地是长江口外的浅海。当长江向东冲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减慢,大量泥沙逐渐沉积在此。长江口南北两岸一方面形成滨海平原,另一方面在河道内形成分散的河口沙洲。就这样,崇明岛逐渐变成了典型的河口沙岛。从浮出水面到最终形成大岛,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
公元618年至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地区)以南的水中崛起两个沙洲。两大洲一水相隔70余里,被命名为东沙、西沙(又称谷俊沙),是该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姚继续在东沙(以姚、刘的祖先命名)西北崛起,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源),三沙崛起于尧流沙西北五十里(因三次重叠而得名;他还说它是以朱、陈、张的姓命名的。
1271 ~ 1368(元代),前营沙、马坨沙、漳浦沙等10以上的沙相继兴起。元末明初,东沙崩,西沙崩,三沙北升,姚流沙南崩北升,逐渐与三沙相连。1399年至1644年(明初年至明末),先后养育了马鞍山、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香沙、高头沙等30多处沙地。1522年至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沙涨崩频繁。姚流沙、三沙崩塌,西沙、陈恩沙、范连沙相继落水,平阳沙先涨后崩,长沙则随着平阳沙的崩塌与周边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一起涨成碎片。1644(明末清初)左右,崇明岛从东起高头沙,西至平阳沙,成为一个长200华里,宽40华里的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