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水墨是如何发展的?

秦汉时期是墨西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松烟墨的流行和单薇《制墨秘方》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古代的制墨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成熟期。

这时,松烟墨出现了,它是由松树燃烧后的烟灰混合油漆和胶水制成的,质量远远好于石墨。

秦汉时期制作油性烟墨的方法是将易燃的灯芯放入盛有油的锅中燃烧,用铁盖或漏斗形铁盖将锅盖上。当铁盖或漏斗被烟灰覆盖时,可将其刮掉,在研钵中浓缩,加入树胶,混合搅拌,使之成为稠糊状。然后,用手将粘稠的糊状墨团揉成一定的形状,或放入模具中,模制成一定形状的阿莫鼎。

松烟墨的制造方法是通过燃烧松树获得松烟粉,然后用丁香、麝香、干颜料和胶水加工而成。

三国时期的一位学者曹子建曾经写过一首诗:“墨作松烟,笔作狡兔”,意思是说墨是由松烟制成的。可以看出,松烟墨的应用非常广泛。

秦汉时期的墨还没有做成锭,只是做成小圆块。不能直接用手磨,必须用磨石磨。这种小圆块的墨也叫墨丸。这时候做成颗粒是因为胶水不多,胶水质量也不是很高,很难把墨粒做大。

这一时期,墨的制造技术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状的墨锭,其中以陕西千阳的制墨最为著名。

东汉时,人们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则,并由小圆块改进为阿莫鼎。压制脱模而成,可以直接手工打磨。从丸状到块状的变化也与当时胶水配方的改进密切相关。大量墨汁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学者应劭的《汉书》。这种墨出土于河南单县刘家渠东汉墓。

汉代的墨非常珍贵,一般人很难得到。当时的松烟墨有一个缺点,就是很难保存。因为墨水是用动物胶做的,而动物胶容易受潮发霉,失去附着力,墨水的形状也会被自己破坏。汉代制墨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墨工和著名的墨产地。当时著名的墨工人田震擅长制墨,为后人所称道。

著名的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焦木、兖州等地。汉代朝廷设置专职官员掌管笔、墨、纸、篆泥。东汉时期有大片松林,流行烧烟制墨。墨水的质量非常好。据汉代古籍记载,“尚书令、仆从、丞、郎”等官员每月可得“一大墨一小墨”。

因此,在古诗词中,墨被称为“麋”。后世制墨者用“古麋鹿”之名,以示其制墨历史悠久,墨质优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制作已经完全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制作工艺和配料,大大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