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ABC理论
改善心情,关键是要纠正错误的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这完全可以做到。
这就是情感ABC理论。根据情绪ABC理论,埃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RET)。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也就是说,激活事件A(或先行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情绪和行为C(后果C(共识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活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信念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也就是说, 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结果(c)不是由某个刺激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个事件的个体对它的不正确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 错误的信念也被称为非理性的信念。
a(前因)是指事情的前因,C(考虑)是指事情的C(后果。每个前因都有后果,但是同一个前因A有不同的后果,比如C1和C2。这是因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有一座桥梁B(信念),这是信念,是我们对情境的评价和解释。因为,在同样的情境(a)下,不同的人的想法、评价和解释是不同的(B1和B2),会得到不同的结果(C1和C2)。所以,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根植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埃利斯认为,正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我们才会经常有情绪上的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存在,也会造成情绪障碍。
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一个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个诱发事件的一些信念,也就是对它的一些看法和解释。c代表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的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会造成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也报了六级,但是两个都没通过。一个人不在意,另一个人心痛。
为什么?即在诱发事件A和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一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和解释,前一个人可能会想:这次考试只是一次尝试,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后者可能认为这是最后一战,不能失败。所以不同的B带来的C是很不一样的。
再比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遇到了他们的领导,对方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径直走了过去。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这样想的:“他可能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你看到我们不理会,也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另一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上次跟他顶撞之后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是故意找我的茬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后者可能是太担心了,无法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人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直接相关。在这些想法和观点的背后,是一种人对一种事物的* * *看法,那就是信仰。两个例子中两个人的信仰,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叫合理信仰,后者叫不合理信仰。
合理的信念会使人对事物做出恰当、适度的反应;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人坚持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
1的大部分合理信念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不合理的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
合理的信念可以让人保护自己,努力快乐地生活,而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情绪困扰;
3合理的信念能使人更快实现目标;不合理的信念使人难以实现现实的目标而烦恼;
4合理的信仰可以让人远离别人的烦恼;不合理的信仰很难做到这一点;
5.合理的信念使人预防或迅速消除情感冲突;不合理的信念会让情绪困扰持续很久,引起不恰当的反应。
(1)每个人肯定都要得到周围环境的爱和赞美,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个重要的人的爱和赞美。
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虚像,不可能实现。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哪怕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有绝对的喜爱和认可的态度。所以,如果他坚持这个信念,有可能干辛会吃各种苦去讨好别人,获得大家的欣赏;但结果必然会让他感到失望、沮丧和挫败。
(2)一个个体是否有价值,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即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比别人有优势,但可能在另一方面不如别人。虽然他之前也有过很多成功的情况,但并不能保证他事事成功。所以,如果有人坚持这种信念,他会为自己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自怜。
(3)世界上有些人邪恶恶心,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既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区分对错,好坏。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是仅仅责备和惩罚是无济于事的。人偶尔犯错是难免的。所以,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误,就把他们当成“坏人”,造成对他们的极度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不是你想要的,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在生活和事业上遭受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旦遭遇挫折就觉得很可怕,会导致情绪困扰,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5)不愉快的事情总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和掌控,所以人无法控制和改变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外界因素对个人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和严重。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情绪困扰包括我们自己对外部事件的感知和评价以及内部话语的作用,那么外部力量就可能被控制和改变。
(6)不容易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己承担的责任。最好是逃离它们。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问题始终存在,无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恶化或产生连锁的其他问题和困难,更难解决,最终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困扰。
(7)人们应该随时随地警惕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该非常关心和不断注意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度焦虑是不理智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以至于人们无法客观地评价它,有效地面对它。这种危言耸听的观念只会让生活变得沉重而毫无生气,导致整日焦虑不安。
(8)人必须依靠别人,尤其是比自己强大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虽然人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依赖他人,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可能会使人失去独立性,导致更大的依赖性,从而丧失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往往决定了他现在的行为,这种影响永远不会改变。
已经发生的是个人历史,真的无法改变。但也不能说这些东西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因为虽然事实不能改变,但是对事件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这样人还是可以控制和改变未来的生活的。
(10)一个人要关心别人的问题,要为别人的问题伤心难过。
关心他人和富有同情心是爱的表现。但是,如果你过多地参与到别人的事情中,你可能会忽略自己的问题,从而失去情绪平衡,最终导致你无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的问题变得更糟。
(11)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人如果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终生。
人生是一门复杂的课程,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人们坚持寻求一个完美的答案,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和沮丧。
根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想法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指的是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件事一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想法。
往往表现为把“希望”、“想要”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必须”。
比如“我一定要成功”“别人一定要对我好”等等。
这种绝对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某一个人不可能事事成功,他身边的人或事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按照他的意愿而改变。
所以,当一件事的发展与其绝对要求相悖时,他会觉得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容易陷入情绪困扰。[1]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有时”和“一些”过度简化为“总是”和“全部”。用爱丽丝的话说,就像以貌取人。
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比如一些失败之后,有些人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卑、自我否定、自责等不良情绪。这种评价一旦指向别人,就会盲目指责别人,产生反感、敌意等负面情绪。
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
比如“我没上大学,一切都结束了”“我没当导演,也不会有未来。”
这种思维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于任何事情,都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定义为极其糟糕。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不好”的观点,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不好的事情时,他就会陷入糟糕的情绪体验,永远无法恢复。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失败和挫折时,要想避免情绪紊乱,就要多检查自己的大脑,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要求”、“过度概括”、“极其恶劣”等不合理的想法,如果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的想法来代替。
1.人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当人们根据理性思考和行动时,他们就会快乐、有竞争力和有效率。
2.情绪是伴随着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都是因为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而产生的。
3.人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倾向于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也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借助语言思考,不断用内化的语言重复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无法解决的情绪困扰。
为此,埃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一个诱发的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过该事件的人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这已成为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帮助当事人解决不合理信念引起的情绪困扰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由艾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心理疗法,因为它也采用了一些行为疗法的方法,所以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理论主要是ABC理论,ABC理论是建立在爱丽丝对人的基本看法上的。
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人实现以下目标:
1,自理;
2.自我指导;
3.宽容;
4.接受不确定性;
5.灵活性;
6.参与;
7.敢于尝试;
8.自我接纳。
这些特征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他非常生气,冲着老渔夫喊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你钓我干什么?”
老渔夫说:“年轻人,你为什么跳进海里?真可惜你这么年轻!”"
所以年轻人告诉了老人他的困难。
老渔夫听后说:“哦,你现在遇到我真幸运。我恰好是对待人才的专家。我来帮你治疗吧。”
年轻人很惊讶,向老渔夫寻求治疗方法。
老渔夫说:“我有一个秘密。如果你想知道,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正如老渔夫所说,他从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扔在一边。他说:“年轻人,帮我捡起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然后我会告诉你的。”
小伙子很生气,说:“你是不是想忽悠我?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你扔的是哪一个?”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里还有一个条件。如果你符合这个条件,我就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在沙滩上,你可以帮我捡回来。”
显然,年轻人很容易地捡起了珍珠,并把它给了老渔夫。他非常虔诚地说:“老大爷,我捡到了珍珠。你能告诉我秘密吗?”
老渔夫神情安详地说:“年轻人,我已经完成了这个秘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人觉得自己无能,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和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区别;但如果我们是一颗珍珠,伯乐会很容易找到我们。所以,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伯乐,而是因为我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中一眼就能被别人认出来的千里马。
心理医生告诉他,他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心理医生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轻了他的紧张情绪后,给他举了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你去公园长椅上休息,把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放在长椅上,然后一个男人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一刻你会怎么想?”
“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么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多没礼貌!”小伙子说。“那我就告诉你,他是瞎子。你怎么看?”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我原来是个瞎子。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有东西!”年轻人摸了摸脑袋,想了一会儿,然后说:“谢天谢地,还好他只放了一本书。他要是画画什么的尖尖的,就惨了!”“你还会生他的气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是,他是不小心被压碎的,而且不容易失明。我甚至有些同情他。”
心理医生笑了:“同样的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你的情绪反应前后完全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吧!”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它不正确的解读和评价。这是心理学中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埃利斯认为,正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我们才会经常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也会造成情绪障碍。
在情绪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个诱发事件的一些信念,也就是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解释;c代表个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有的人释怀了,觉得未必是好事,有的人心碎了,觉得这辈子未必有爱情。再比如,求职面试失败后,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次面试只是一次尝试,其实没关系。下次你可以再来。别人可能觉得我精心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失败了。是因为我太笨吗?我有什么用?人们会怎么说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物的评价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小伙子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触发事件A,结果C是他抑郁,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付出了就一定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回报,他太傻太不幸了。如果他换个思路——像她这样不懂爱情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而现在她已经离开了,可能也避免了以后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感情经历显然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
她断定老板想让她难堪。你是怎么遇到这么挑剔的老板的?真倒霉!连续几天,小丽都被困在这样痛苦又无法逃避的情绪中。当然,老板没有让她写演讲稿,而是让她提前一年来公司,和她从同一所学校毕业。
小丽对此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是针对她,另一方面觉得学姐做的工作很伤自尊。我劝她,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没有人会开心。关键是你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让一个员工处处难堪,如果他太大了,他可以解雇你。这是你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技能都是在特定情况下被迫学习的。你不妨这么想,虚心向师姐学习。她听从了我的建议。
几天后,师姐和她一起完成了演讲。老板很满意,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李,你还是有潜力的。你干活的时候要把它们挖出来!”听了老板的肯定,她突然觉得老板又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了。女孩的认知变了,心情变了,结果也变了。
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把某件事想得太严重了,还是想歪了。改变你的想法,你可以改变你的心情!
根据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