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戏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905年春,石殿元带领乐瞳班演员在山东蓬莱珠江口一带演出。这期间,石殿元得到了晚清地方名人、文武学者翁老鸣的指点。

翁老鸣学识渊博,精通旋律,擅长填词。石殿元虚心向他求教,因此受益匪浅。同一个音乐班要走的时候,翁老明还给了石殿元一本他整理改编的10多本钢琴书的书目。之后,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石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1906年,石殿元率剧团在山东广饶县草桥演出。在此期间,他向“米子歌剧”的艺术家们征求意见。据说米米戏是一种擅长笑和哭的民间艺术。当时,石殿元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

同年冬,石殿院在班的基础上吸收了宋、李老四、崔宝珊、马宏喜等人,与* * *共同创办了* * *和班。

宋,1883,山东省广饶县陈官乡雁儿口村人。早期唱琴书,后拜典元为师唱化妆扬琴,主演老学生和青年学生的生意。

宋·李秀演唱《舒勤》时,唱功精湛。他曾与舒勤著名艺术家王聚奎、盖太江齐名,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在《* * *与班级》中,他饰演的老学生主角,歌声浑厚而直,表演简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

1913年,宋在无棣县元宵节期间,在话剧《潘金莲摘麦》中饰演武大郎。他的短作是一绝,赢得了观众的齐声喝彩。该剧历时三天,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崔宝山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斗科村,1884。早期唱琴书,后拜典元为师学唱化妆扬琴,主演老学员,是* * *和班里的主要演员。

崔宝山在* * *和班解体后创办先秦班,在广饶、博兴、淄博、威县、惠民等地享有盛誉。他的唱功和表演功底极其深厚,声音洪亮。他能连续演出几十场戏,声音依旧洪亮如初,被誉为“铁嗓子”。

* * *班成立后,正值隆冬,他们在史家村史克章的院子里挖了三个地坑作为排练场地。石殿元根据演员的特长分配角色,负责讲戏,崔馨月负责修改剧本。

在此期间,他们先后排演了《老幼换妻》、《王借兵记》、《曹庄杀狗记》、《潘金莲摘麦记》、《观画记》、《宋江坐楼记》、《拜谒记》、《红鸾禧记》等剧目10余部。

之后,石殿元带着* * *和班级走遍了山东博兴、宾县、沾化、惠民、博山、威县、胶东等地,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在演奏实践中,石殿元及其弟子不断创新发展化妆扬琴。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节目,逐渐形成了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演特色。

在唱腔方面,他和谭明伦认真学习,在安徽凤阳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板式变奏的四平腔,后又以琴书上的垛口为蓝本发展为板儿。

1909年4月,* * *和班在威县东坝垭演出时,石殿院购买了武场打击乐,借用了京剧的锣鼓,首次加入武场伴奏。就这样,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化妆扬琴的演奏越来越规范。这时候,石殿元高兴地说:“我们的小戏真的走上正轨了!”

1915,在* * *和班解体后,石殿院又组建了石坛班。这期间他做工头,同时收徒弟,传手艺。这使得当时的施家村地区成为了化妆扬琴的传播和发展中心。

此外,石殿元等人还先后将蓝瑞莲的《画水》、王的《借年》、董彬的《牡丹戏》、的《休妻》、《白蛇传》、《空棺》等50多首琴书曲目改编成整容的扬琴演奏,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富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