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国粹的原因是

多亏了文字,我们才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传统服装?现在似乎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服装。无数现代奇装异服让中国人无法回忆起自己的过去,甚至连专家都找不出何时何地的衣服应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正统,如何让中国人恢复这种正统。众所周知,所有的中国人民* * *和精英们早已西装革履。

传统建筑?农村常见的泥砖房是中国的正统,还是那些红墙绿瓦黄釉飞檐的宫殿寺庙?还是那些标榜中国现代化的高楼?

传统宗教?都说道教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但是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呢?有多少人还在拜他们的“菩萨”?从国外传入的佛教,在中国似乎已经占据了宗教的正宗地位,虽然它已经衰落了很久。看来国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传统语言?这个就更难提了。虽然我们知道尧舜时代之前中国肯定有语言,但是我们找不到今天是谁在使用中国的正统。你是北京人、香港人还是台湾人?甚至藏人?

汉字,似乎只有汉字,还作为中国的正统传统保存下来,被国人喜爱和广泛使用。但显而易见的是,今天的书写与过去的书写相去甚远。几千年来,从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中国(严格来说是汉族)也历经沧桑。如果尧舜或者和汉武复活,他们一定会惊呼自己面目全非。可见汉字一直在变化,它的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从少数人的专利到很多人的工具。

2.近百年来,我们总是听到“保存国粹”甚至“捍卫国粹”的声音。我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仔细听,大部分都是西装革履,躺在沙发上,或者频繁穿梭在飞机和火车之间的人。而这些慷慨激昂的呐喊,都集中在汉字这个国宝上。

为什么没有人热情地站出来捍卫(或保存)中国的服装、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宗教,以及中国的音乐、中国的书画和中国的哲学?这些不就是中国的国粹吗?

看来,如果说汉字没有大危机的话,那要捍卫“国粹”的人就有大危机了。

这个危机是时代带来的。当工业革命的浪潮最终冲击沉睡的东方时,危机发生了。本世纪初,洋枪打破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中国人民在震惊中觉醒,高呼自强不息。于是有了1911的辛亥革命,然后有了1918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汉字脱离了几千年文言文的窠臼,走上了白话文的新路,又多了一个可爱的伙伴——标点。因为这种变化,汉字符合中国人的口语习惯。那些想要维护旧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得利益的人,在“捍卫国粹”的呼声中,竭力阻挠这种变革。但是,汉字已经不可逆转地发生了变化,从文人的专利变成了平民的工具。随着这一变化,出现了各种注音和拼音方案,以促进汉字的现代化。大量的新信息从世界各地涌入中国,并通过新的文字形式和新的教育形式被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掌握,这给中国带来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机会。不幸的是,这一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却因之后频繁的战争而不幸中止。

1949年政权更迭,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口号的新政权,引发了1956年的新文字改革运动,高潮是简化字的出版和1958年汉语拼音的制定。中国人民获得了与世界强国并驾齐驱的又一次机会。那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汉语拼音自由地书写和表达他们想要的一切。如果这种变化持续到现在,新产生的一代恰恰是连接信息时代的社会基础。遗憾的是,这一改变因频繁的“战争”而中止。从此,在中国的* * *,没有人(太忙?)问这个和中华民族息息相关的大事。邓小平曾说:“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可惜因为要忙的事情太多,同时也没有意识到文字改革对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意义,使之成为一句空话。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变革,终于让汉字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同时也让这个“国粹”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进入信息时代的绊脚石。

3.上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动员了数百名计算机(电脑)工作者和汉字工作者,在汉字输入上花费了数千万美元,耗时数年,收效甚微,以至于得出“要么杀汉字,要么杀电脑”的结论。

这个结论显然过于偏颇,但对我们的警示还不够惊心动魄吗?20多年过去了,汉字并没有消失,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很快。然而,汉字的计算机应用仍然困难重重,甚至连中文输入的基本瓶颈也没有完全解决。英语可以直接用于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和检索,而汉语则不同。这种情况显然大大增加了学习和使用中文计算机的难度,从而直接影响所有语言活动的效率,进而影响所有工作的生产率,甚至使一些工作无法进行。

中文是世界上唯一需要输入大量代码的字符。因为字体复杂,字数太多,所以很难,更难。目前中国电脑的使用似乎就像一辆没有自动点火功能的汽车。每次都很难下手。每一个用户都要有强大到可以发动汽车的首要条件,然后才能想着开车!

大家都知道,英语电脑就像一辆装有自动点火装置的汽车,更容易启动,学会使用它可以受益匪浅。为什么非要学习和使用这么复杂难懂的中国计算机技术?因此,我们面临着失去整个“中国计算机时代”的严峻前景。一旦我们失去了“中文电脑时代”,汉字将退出世界舞台。仅仅依靠汉字的中华民族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文化生死存亡、国家命运的大问题,不亚于19世纪末“洋务运动”提出的“赶超外国”问题。

作为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在信息时代,光是解决汉字输入的问题就要二十多年,而且还没有解决。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时间?我们有权利为了那种近乎虚荣的“国粹”而牺牲中华民族的未来吗?当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却在无休止地谈论捍卫“国粹”,这已经是时代弄巧成拙了。而且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尖端军事、科技,甚至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伟大前途的项目,都在使用外语,外国的计算机及其软件在控制着它们的发展或失败。这些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命脉的项目,不过是排斥中国同胞,让中国同胞无法理解的文字而已。为什么我们宁愿把民族的未来交给外来文字,也不愿改革汉字?为什么那些捍卫“国粹”的先生们这个时候不出来捍卫“国粹”?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告诉普通大众?

4.我们失去了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凶猛的信息革命时代。要进入信息革命的行列,首先遇到的是文字改革的通行证。如果不下决心改革书面语言,那么,出于生存的考虑,为了与世界的现代化接轨,所有的民族精英必然会转向更适合信息时代的书面语言体系(如英语),逐渐疏远甚至放弃汉字。很显然,已经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一代人和后代人要想获得良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就必须进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字体系,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迄今为止还跟不上信息时代步伐的复杂的汉字体系。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这种趋势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鸵鸟政策只会加速这一趋势。

两极分化的势头也得到了清晰的展现。一方面,在捍卫“国粹”的口号中,蒙古子弟的学生们浑浑噩噩地走进了繁冗的汉字堆里,成为了文化化石。另一方面,面向世界,追求现代化,民族精英大步走出中国,进入世界村,用英语或其他适应信息时代的语言实现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似乎没有人会追求穿着“国粹”服饰,住在“国粹”宫殿、寺庙里,祭拜“国粹”菩萨。这些,中国人民坦然接受了世界的进步,显然没有阻碍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西装革履、高楼林立、释迦牟尼面前,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捍卫国粹?为什么对「国粹」情有独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延续至今。除了世界公认的庞大人口,只剩下一个汉字需要慷慨激昂、大声捍卫和保存。难道它不能为我们预示一场深刻的危机吗?

五个。百代文学的衰落。“美国中国文字改革促进会”常务理事吴文超先生代表中国作家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改革理想。近400年的工业革命,让中国这个当时的世界大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至少一个世纪。在信息时代,我们会落后多少时间?以后还有时间叙旧吗?当时日本和朝鲜都采用了汉语,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天,日本和朝鲜也放弃了中文,迅速向世界潮流靠拢,使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将汉字作为艺术保存下来,并广泛传播给后代。鲁迅先生说得好:“是的,汉字是传世之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老,所以我们更是传世之宝。为汉字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牺牲汉字?(鲁迅的汉字与拉丁化)“这一切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是不是所有身为炎黄子孙的领导人都应该抽出点时间来争权夺利讨论这个问题?

是保守保留国粹,还是决心改变拯救汉字?是立志改革汉字,留名青史,造福民族社会,还是为了眼前的功名而保护“国粹”,贻误时机,贻害后人?好像全靠有志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