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龙山时代古城的考古发现
1号地址(F1)位于城市中心区略偏东北,东西向,南、北、东均有回廊。为夯筑高层建筑,方向281度,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米,面积369.2平方米。
4号楼(F4)位于1号楼以北7.4米处,为回廊式建筑,由三面墙、门道、警卫室和众多柱洞组成。建筑场地方向为281度,现已发现长60余米,宽4米。三面墙和基槽南北并列,各宽30-50厘米。
根据城墙与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判断,古城村遗址为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从其年代和地域来看,与古代历史上传说的祝融时期相似或大体一致。本版竹书编年史载:“夏道繁盛,草木茂盛,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左公十七年》载:“郑、朱荣之不足也。”杜预注:“祝融、火正,居郑。”这个“郑”,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新郑、新密一带。清嘉庆七年(1802),黑鱼沟白衣道观写道:“密本古地,高辛之火在祝融旧市。”清道光九年(1829),密县老城南关火神庙重建碑文曰:“密,故曰祝融墟也。”由此看来,古筝斋遗址与祝融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城内宫殿建筑遗迹的规模来看,其规格很高,极有可能是祝融的都城。
登封王成刚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500米处。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师山约10公里,南距嵇山北峰约7公里,西有王陵尖,东有鹿邑庙坡,四面环山,丘陵起伏。颍河从南部流过,武都河从其东南流入颍河,形成一个小河谷盆地,王成刚在这个盆地的中心。其东南常年被武渡河侵蚀,成为北高南低的悬崖,而岗岗西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王成刚的遗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位于外城东北部,由东西并列的两个小镇组成。两个城市一墙之隔,东城的西墙就是西城的东墙。东城城墙大部分已经被毁。现有南苑西段剩余长度约30米,西苑南段剩余长度约65米。南苑和西苑的交角是88度,几乎是直角。由于古代武渡河西进,东城的城墙大部分被冲毁。西城除了东园和东城的使用外,剩余长度为82.4米,其东端有一个9.5米的缺口,似乎是城门设施。西樵长92米;北苑西段剩余长度29米。西苑和南苑的交角是90度,呈直角相交。两个小城镇的面积约为65,438+0,000平方米。在西城中北部和东北部发掘了许多龙山文化夯土地基遗址。其中,分布在中西部两个较大的地方:一个是长方形,面积约150平方米;一个是方形的,面积70平米左右。夯土建筑基址范围内已挖掘出10多个基坑,坑内埋有大量人骨和零散人骨。
外城又称大城,剩余长度370米,剩余高度0.5-1.2米。城外有护城河,北护城河长约630米,宽10米,深3-4米,向东通往武都河。西城海沟长130米,宽10米,深1.4-2米,似乎通向南面的何英河。它的东面和南面的墙和壕沟已被摧毁。大城市包括小城市,面积在30万平方米左右。市内发现了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牌和白陶。
王成刚龙山文化遗存分为五个时期。根据内城灰坑、基坑出土人骨的断代资料,拟合的历年为:第一期为公元前2190-21105年,即公元前2190-2105年;第二阶段为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32-2082年,或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28-2084年;第三个时期是公元前2090年至公元前2030年。第一期为内城建设期,第二期为内城使用期。外城的建造年代与内城相同或稍晚。根据夏商周断代项目的公告,夏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因此王成刚遗址的建造时间应早于夏朝,在五帝的累计年数之内。
王成刚城址位于嵩山南麓,历史上与夏部落关系密切。《国语·周瑜论》云:“昔日盛夏也融于崇山。”赵薇注:“崇拜意味着崇高的山。夏在羊城,崇高近。”《太平玉兰》卷三十九引赵薇注:“冲谷与松谷相连。夏是阳城,庐山在那里。”传说鲧是夏部落的首领。《国语·周瑜下》云:“有危在其中,有拜伯滚之人。”《太平御览》(卷115)引《御制世纪》曰:“夏棍拜伯。所以《春秋传》说有拜伯枪。”博是一方之长,指的是部落首领或古代国家的国王。因其活动于嵩山一带,宋是字崇,故称“伯枪崇”。《山海经·中山经》云:“庐山之首...朝南望蝉屋,乃余父所改。”“御符”指枪。鲧之子禹不仅是夏部落的首领,而且是夏朝的创始人。他早期的住所和政治中心都在阳城。古本《竹书编年史》载:“夏后氏玉驹阳城。”《世本》云:“杜愚羊城。”从它的方位来看,禹的都城阳城应该是登封的古城。的遗址比俞稍早,可能是俞的父亲的城市,后来成为的阳城。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发现的郑州西山、濮阳藁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新密古寨、登封王成刚等遗址,都属于五帝时代或与五帝时代关系密切,为我们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关于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载体,历来有许多理论。摩尔根认为,文明时代“始于拼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张“文字的发明及其在文献记录中的应用导致了向文明的过渡”;英国著名考古学家蔡尔德认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城市革命的结果,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开始;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认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以下三个标准中的两个,都是古代文明:1。被高墙环绕的城市,2。写作,3。复杂的礼仪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广智认为,早期文明的一般标志是:青铜冶金、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建筑、寺庙文化和巨型建筑;夏鼐先生认为文明“有三要素:城市、文字、青铜”;安志敏先生说:“一般来说,城市、人物、金属器皿和仪式建筑的出现是文明的具体标志。”从考古发现来看,城址是文明形成的最重要标志。刘庆柱先生指出:“国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从考古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家最早的物化形式或载体,学术界有“城”、“文字”、“金器”、“礼器”、“墓”等多种说法。上述物化形式或载体很难界定,如文字、金工、礼器、墓葬等,国家机器最早的物化形式和载体以城市为代表,城市是国家政治统治、军事指挥和社会经济管理的中心。他们留下的物质载体是宫殿、祠堂、衙门及其相关遗物。”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应以五帝城址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