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常见的礼仪。在西藏,婚丧喜庆、迎送、拜望长辈、瞻仰佛像、远行送行,都有献“哈达”的习俗。献“哈达”是表示对对方的纯洁、真诚、忠诚和尊重。据说藏民进寺门,先献上哈达,然后瞻仰佛像,参观寺庙。他们离开的时候,在曾经坐过的座位后面放了一条哈达,表示我虽然走了,心却留在了这里。“哈达”是一种生丝织物,松松地纺成一张网,也是用丝做的。

上品“哈达”以莲花、宝瓶座、伞盖、海螺等各种隐花图案编织而成,寓意吉祥如意。哈达的材质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在乎材质的好坏,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美好愿望就行。哈达的长度各不相同,从老人的1至2英尺到矮个子的3至5英尺不等。藏族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和好运,所以哈达-'通常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颜六色的哈达,颜色有蓝、白、黄、绿、红。蓝色意味着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河流,红色是空间的保护者,黄色象征地球。五彩哈达是给菩萨和至亲制作彩箭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应该双手握住哈达,举到与肩同高的位置,然后向前伸展,弯腰交给对方。此时哈达与头顶平齐,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最大的祝福——好运。对方毕恭毕敬地双手迎接。向尊者、长者敬献哈达时,双手举过头顶,身体微微前倾,将哈达握在座位前或脚下;对于同行或者下属来说,可以系在脖子上。献哈达在西藏很常见。甚至人们在相互交流时,也会在信封上附上一条小小的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意思的是,藏民出门还会带几条哈达,以防途中遇到久违的亲友。“哈达”在不同的场合代表不同的含义。节日当天,人们互相赠送哈达,祝贺旅途愉快,生活幸福;在婚礼上献上哈达,意味着祝福新婚夫妇爱情如山,白头偕老;迎客时献哈达,表示虔诚,祈求菩萨保佑;葬礼上献上哈达,对死者表示哀悼,对死者家属表示安慰。

关于哈达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汉朝出了张骞。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西藏的法国国王巴西巴在会见元世祖的忽必烈汗后把它带回了西藏。当时丝绸上有万里长城的图案和“好运”的字样。后来人们对哈达的起源做了一些宗教上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一条丝带,洁白象征着神圣和至高无上。

喝酥油茶:在西藏,每个藏族家庭都随处可见黄油。黄油是每个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物。黄油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取的。过去,牧民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提炼酥油。首先,他们将牛奶计量器加热,然后倒入一个叫东学的大木桶(高约4英尺,直径1英尺),上下用力搅打数百次,直到油水分离,一层湖黄色的脂肪物质浮在上面,舀起来,倒入皮革口袋,冷却后成为酥油。现在很多地方逐渐用奶油分离机提取酥油。一般来说,一头牛每天能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能榨出五六斤酥油。

黄油的吃法多种多样,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或者用耙子勾兑。节假日炒水果,用酥油。藏族人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与水长时间煮沸,使之成为浓稠的糊状,然后将茶叶倒入“冬末”(酥油茶桶),再加入黄油和盐,用力上下抽“罗嘉”数十次,将油茶搅拌至融合,再倒入锅中加热,便成了美味的酥油茶。

藏族人经常用酥油茶招待客人。他们喝酥油茶,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要求坐在藏式八仙桌旁时,主人拿一个木碗(或茶杯)放在客人面前。然后主人(或家庭主妇)举起酥油茶壶(现在一般用保温瓶代替),摇几下,给客人倒满满一碗酥油茶。客人不喝刚倒的黄油蓉,先跟主人说。当主持人再次提到酥油茶壶立在客人面前时,客人可以端起碗,先在酥油茶碗中轻轻一吹,吹走浮在茶叶上的油花,然后啜饮一口,赞道:“这酥油茶真好,油和茶是分不开的。”客人把碗放回桌子上,主人又倒满了。就这样,边喝边加,一天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给客人的茶碗倒满;不想喝就不要碰;如果你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盛碗,你放在那里;客人准备离开时,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在碗里留下一些油腻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仪。

习俗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总是把客人或长辈放在第一位,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字:禁止直呼其名。欢迎客人时,你应该屈膝微笑。坐在室内时,要盘腿而坐,不能双腿伸直,双脚对着人,也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物时,要用双手去接。送礼的时候要鞠躬。

藏族绝对禁止吃驴肉、马肉、狗肉,有些地区不吃鱼。敬酒时,宾客须先将无名指蘸少许酒,向空中连弹三次,以示对天、对地、对祖先的祭祀,然后轻啜一口,主人会及时斟满,再啜一口再斟满。当第四次装满时,他们必须一次喝完。吃饭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吃饱。不要往别人背上吐口水,拍他们的手。遇到寺院、摩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要跨越器皿、火盆、转经筒或颠倒。不要用手摸头顶。

吃糍粑:糍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糍粑,明玉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是青炒面。就是青稞和小麦的炒面,煮熟,磨碎,不过筛。和中国北方的炒面差不多,只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巴赞是先炒后磨,不去皮。

吃糍粑的时候,在碗里放点酥油,倒茶,放入炒面,用手搅拌。搅拌时,先用中指轻捶碗底的炒面,防止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碗,用手指贴近碗边将炒面压入茶水中;当炒面、茶叶、酥油搅拌均匀后,用手揉成一团,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手在碗里不停揉搓,揉成一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人吃饭——不用筷子,不用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法和印度人差不多,也是用手抓米饭,叫做抓饭。

因为吃起来简单,携带方便,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牧民出远门,总要在腰间挂个糍粑兜。当他们饿了,他们从口袋里抓了一个糍粑吃了起来。有时候,他们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碗,放点粑粑进去,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到就吃。有时候,我会边吃糍粑边喝酥油茶。有时候,你把粑粑倒进一个叫“塘沽”的皮袋里,加入酥油茶,一只手抓住袋口,另一只手捏一捏,过一会儿,香香的粑粑就可以吃了。

藏民庆祝藏历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藏柜上放一个吉祥的木桶,叫做“竹索奇马”。桶里装满了绿树、卓玛(人参果)等,有绿树穗、麦穗花学校和一个名为“子濯”的彩色脾脏,脾脏上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案。邻居、亲戚、朋友来拜年时,主人提着“竹索其马”,客人用手抓一点糍粑,向空中连抽三次,再放一点到嘴里,然后说“Tashildler”(好运),表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