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的历史发展
汽车发动机多为热力装置,简称热机。
热机通过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1876年,德国人尼古拉·a·奥托在大气压发动机的基础上发明了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
由于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由大气压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减少了70%。
1892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迪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由于压缩比和膨胀比高,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提高了1倍。
1926年,瑞士人A. Buchi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能量驱动压气机,对发动机进行增压。
20世纪50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汽车内燃机,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发动机转速。
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在汽车上安装了转子发动机。
1967年,德国Bosch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开创了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
经过30年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MS)逐渐成为汽车(尤其是轿车发动机)上的标准配置。
由于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油耗大幅降低,动力性能得到提升,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突破。
1967年,美国举行了一场氢汽车的公开表演,每次以80 km/h的速度充氢可以跑121 km。
该车有19个座位,由美国比林斯公司制造。
1971年,第一辆搭载Strling发动机的公交车开始运行。
197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在市场上销售了一款搭载复合涡流控制燃烧(CVCC)发动机的思域轿车,打响了稀薄气体燃烧发动机的第一枪。
1977年,首届电动汽车国际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
会议期间,展出了100多辆电动汽车。
1978年,日本研制成功混合动力汽车。
1979年8月,巴西制造了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
巴西现在是世界上使用酒精汽车最多的国家。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液氢汽车。
后面安装了特殊的储罐,使液氢保持低温和一定的压力。
车辆使用85升液氢,行驶400公里,时速达到135公里。
1980年,美国试制成功锌氯电池电动车。
1980年,西班牙研制成功太阳能汽车。
1980年,西德汉堡西北的Itzejo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一种以乙炔气为动力的汽车。
首先,碳化钙被转化为气体,然后这些气体被用来燃烧喷气式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它的速度和安全性不亚于汽油车。20公斤的电石可以让汽车行驶至少300公里。
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约翰·库珀和欧文·贝伦开始研究“烧铝”电动车。
1983年,世界上第一辆装有柴油陶瓷发动机的汽车试车成功。
该发动机由日本京都陶瓷公司研发,主要部件采用陶瓷,省去了冷却系统,重量轻,节能效果显著,同等条件下比常规发动机多行驶30%。
1984前苏联研制出双燃料汽车。
汽车启动时,先用汽油,再专用天然气。
198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阿莫克比化学公司研制出一种叫做都龙塑料的合成材料,公司用这种材料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全塑料汽车发动机,重量只有84公斤。
美国Lola T-616GT轿车使用的就是这款全塑料发动机。
1984年,澳大利亚工程师Sharish成功研制出OCP发动机。
1985年,澳大利亚比兰丁研制出一种安全可靠、启动灵活、高速、不冒烟的蒸汽机汽车。
1986年,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研制成功第一辆太阳能电池汽车。
1994年,英国的大卫·鲍文发明了另一种风车,并已投入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