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的由来

庆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高土厚。庆阳位于中国西北与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土地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远、宁县、正宁、合水、西峰区7个县。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到2082米之间。这里有山,有河,有塬,沟渠,海角,横梁相互交错。高原壮丽而独特。大塬12,面积65438+万亩,占地382万亩。董志远是一片广阔的平原,面积13627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面,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堪称“天下第一黄土”。子午岭400多万亩次生林是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被誉为“天然水库”。国道211和省道202纵贯南北。309国道和303省道东西交叉,形成“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电力供应、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境。

庆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早期农业始于7000多年前。据《史记》记载,人类始祖黄帝曾与中医鼻祖齐白石讨论医学,并出版《黄帝内经》于世,故名“黄绮故里”。周显祖从未带领族人“奔走于戎狄(今庆阳)之间”,而与儿子巨涛、孙公刘一起“教民耕田”,“以正当之法耕田”,开启了周初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从此开始”。雄伟的周祖陵屹立在青城东山之巅,庙宇雄伟。位于西峰区温泉乡的老宫庙,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第一宫刘庙”。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叫鬼见方,是周朝始祖巩留的城。西周时称北之。春秋战国时期为戎狄之地,曾属夷屈戎国。秦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戎国伊渠,置北地郡,沿汉晋。南北朝西魏时期迁至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扬州(今正宁县)、赵宇县、定安县、祥乐县、祥乐县、都乐县(均在宁县),北周废弃。黄凯十六年(公元596年)建立庆州,杨迪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贵德、罗源、弘化、弘德七郡。唐初复为庆州,后改为安化县、顺化县。元初(公元758年)建立庆州,安靖军得到提升。相隔的宁州(下辖彭源、彭阳、安定、祥乐、镇宁)和原州(下辖镇远、平凉部分地区)同属陕西关内路。梁五代时改为吴,后复为庆州,辖顺化、铜川、彭原、乐盘、华池(今合水县)、(今环县)、镇宁(今正宁)、安定、定平、祥乐、宁州(今宁县)等8县及军。宋太祖剑龙元年(公元950年),设庆州永琏,属陕西道;干德初,李青元年(公元1041)恢复青州,改名欢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升任庆阳军,宣和七年(公元1119)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三县,与周桓、宁州同属永兴军路。金初,庆阳改为安郭俊,改安程度。同帝二年(公元1142),设立清源道总统制,清、桓、元、宁四州隶属清源道。元明时期,还是庆阳府。明代隶属陕西布政司,加庆阳卫,辖宁州、安化、合水、环县、镇宁四县。清康熙四年调任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并入郡县,辖1府四郡,即宁州、安化、合水、镇宁、环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龙洞路(后改名靖远路);16年(公元1927年),废弃道路改为原丽景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丰设立第三行政监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远、宁县、正宁县。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开展革命活动。1934 165438+10月7日,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随后,华池、清北两县革命政权建立,1935年秋,新郑、新宁两县革命政权建立。同年6月165438+10月,陕甘省成立,辖华池、清北两县;设立关中特区,辖新郑、新宁两县。1936年夏,环县、曲子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将清北县和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移至桦南县河连湾,冬季移至曲子镇,覆盖华池、曲子、池清、古北、定环四县。1937年,撤销陕甘宁省,设立青环区行政督察署,辖华池、环县、曲子县。1940年春,设立陇东区行政督察署,辖庆阳、合水、镇远三县。秋,青环、陇东两区合并为陇东区,辖华池、环县、曲子、青阳、镇远、合水五县。1949年5月,关中区改为三元区,新郑、新宁两县归三元区。6月,新郑县、新宁县更名为正宁县、宁县,划归陇东区管辖。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陇东地区改为青羊区专员公署,辖西丰市、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远、正宁、宁县6个县,1市,隶属甘肃行署,65438年2月2日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庆阳专员办于1955年9月与平凉专员办合并,庆阳、平凉于1962年10月分别设立,再次成为庆阳专员办。1968年4月改为青羊区革命委员会。1978 10变更为青羊区行政公署。西峰市成立于1986年1月,青羊区行政公署成立于7县,1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青羊区行政公署,成立庆阳市。

庆阳有灿烂的古代珍宝。在马立安流域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环河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开始的中国第一件旧石器,在华池县赵家岔出土。有近千处仰韶和齐家文化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古建筑、石雕、墓葬和古生物化石。战国秦长城横跨镇远、环县、华池三县。古老的“高速公路”秦致路穿过子午岭沿线的正宁、宁县、合水和华池县。开凿于北魏的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东汉思想家王符、西晋学者付梓、明代文学家崆峒基,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先贤留给后人的不朽精神遗产。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1927年,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在宁县成立;1931年,甘肃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成立;1934年,陕甘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陕甘边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未丢失过的保存最完好的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这片热土孕育了革命,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原陇东区委书记马,专员,华池县县长李,都是时代的楷模。毛泽东为他们题词:“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不要离开群众”、“面向群众”。现存的“南梁政府”旧址、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山堡战役旧址,分别是国家、省、市确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锻造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庆阳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刺绣、剪纸、皮影戏、道教情怀、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庆阳民歌被誉为“黄土之歌的灵魂”,传唱全国的《我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碑》、《军民量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农民歌唱家孙万付、王廷友等的优秀作品。鞠萍戏剧代表作《刘巧儿》讲述了华池县农民冯争取婚姻自主权的真实故事。在陇东情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龙剧,是甘肃唯一的新剧。庆阳剪纸精彩纷呈,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已享誉海内外。目前,庆阳已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赤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之乡、庆阳一绝五拍皮鼓、道教皮影戏之乡、温泉镇巩留寺、巩留第一寺、周族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研究基地、中国民间艺术教学研究基地。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央视国际网联合举办的西部名城评选中,我市从170多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最具艺术感的西部城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委员会还命名庆阳市何美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人;甘肃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美术家为甘肃省民间美术家。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170为庆阳工艺美术大师。

庆阳资源丰富。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层深厚,资源丰富。庆阳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10℃,年日照2250-2600小时,无霜期140天-18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480-660毫米。庆阳是甘肃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长庆油田主产区,石油资源储量28.47亿吨,2003年原油产量65438+86万吨。西峰油田已探明第三系地质储量4亿吨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庆阳煤炭储量覆盖全市,庆阳占全省预测储量654.38+042.8亿吨,占全省预测储量的94%。千米浅层资源量达84亿吨,具备建设亿吨级大煤田的条件。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谷子、燕麦、大豆等特色小杂粮。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中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地区。被农业部列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兴、黄柑桃、九龙、金早、早生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绵羊毛等一大批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庆阳还是全国最大的杏产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品质最好、开发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全国特产经济发展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子黄花菜示范基地。庆阳还是中药之乡,出产甘草、黄芪、麻黄、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药材。庆阳工业主要经营石化、食品、建材、医药。骨干企业有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中石油庆阳炼化公司、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彭阳春酒业有限公司、九连山水泥厂、西峰制药厂等。

庆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机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强农富民、产业突破、基础先行、开放发展、科教兴市“六大战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建设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农畜土特产加工创汇基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旅游度假区,全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83亿元,同比增长1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3亿元,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2亿元,增长21.8%;大口径财政收入6543.8+0.24亿元,增长2654.38+0.6%,小口径收入5.48亿元,增长20.44%;农民人均纯收入1633元,增长8.1%;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长11.6%;出口创汇41.36万美元,增长63.9%,农副产品创汇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