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淡水是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形成清末老城格局的淡水老城,因河而生,因渔而兴。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淡水河沿岸捕鱼、狩猎、养殖、织布。淡水居民和渔民来来往往,渔民用海鲜交换食物、蔬菜和日用品。久而久之,淡水变成了一个市场。

据史料记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淡水有水口巷和于霞街两个盐仓,贡盐从淡水河运往京都,形成了盐业和渔业占主导地位,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充分发展的局面。

明代设置淡水卫,与大鹏所(今深圳)、东莞警备前胡所共同镇守珠江口,保卫大亚湾沿海,防止日军入侵岭南重镇广州。直到清初,淡水才形成大型集镇,改名为“淡水圩”,并设“部”和盐使。集市设在上下槐(今淡水桥头市场周围)。

清咸丰初年,淡水形成了祝星街、大禹街、米街、登龙街等专业商品交易街。城四周有城墙,总长3150米,有东门、烧堡门、猪门、河坝下门、木莲桥门。

道光、咸丰年间,文教兴起,最著名的是崇雅书院的建立。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在晚年退休时创办了崇雅书院。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成为崇雅中学的前身。百年来,崇亚在世界各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叶挺、邓、邓中原、郑世良等徽州有志之士也是从崇雅走出的,所以崇雅书院有“东江革命摇篮”的美誉。

清末的淡水镇具有行政、贸易、国防、教育等功能,奠定了老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

淡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包括中秋节民歌节、“节”、“天后生日”、“拜会”等。特殊饮食包括麻友茶、豆豉丸、大苏丸和腐乳等。“淡水沙梨”是东江三大特产之一。老城区的现状大多是租房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淡水老城的繁华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隐退。新中国解放后,祝星街、解蜜街、登龙街等曾经繁华的商品交易街已经名存实亡,除了印证当年繁华的名字外,还留下了口耳相传的记忆。“文革”期间,大禹街、九头王街等淡水老城区更名。十几年前,在当地居民的强烈呼声下,又改了名字。

通过走访发现,以前的店铺早已空无一人,墙壁斑驳,大门紧锁,狭窄的街道和幽深的房屋处处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大部分老房子都挂着“出租”的牌子,老街现在成了外地人租住的聚居地。

多位仍居住在淡水老城区或对老城区前世颇有了解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淡水老城区虽然经历了朝代更替和历史演变,但整体范围和地域并没有太大变化。原本坚固的城墙只剩下一小段,街道上铺的碎石变成了水泥路面,原本风光的房子变得孤零零的,甚至墙倒屋漏...但这条街还是那条街,甚至它的长宽和两边的房屋数量也很少改变。新的挖掘和保护老城区的文化和历史不能重复,但历史和文化需要被后人保护。近年来,惠阳区政府一直在努力挖掘和保护淡水古城的文化。2007年,惠阳区公安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对淡水老城区的门(楼)统一门牌号进行重新排序时,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对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名进行了恢复和保留。

据惠阳区住建局介绍,在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惠阳区也在加紧对淡水老城区的保护规划。日前,《淡水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成果已经出炉;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设计的《惠阳区淡水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也将于4月底出台。由此,我们可以期待淡水老城将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