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的历史作用
因为美洲殖民地独立较早,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
1853年,马克思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主要表现为对殖民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但是,由于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各殖民地的历史情况、殖民对象、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群体不同,对殖民地的影响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异。殖民化的结果是,美国西部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是巨大的。但在热带非洲,除了经济作物种植区占极小面积(法属西非占8%,撒哈拉以南非洲占5%)外,绝大多数殖民区都保持了原有的农业和社会结构。
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即积极意义,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和技术,提供了港口、道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信、电话、医院、学校,使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进入市场经济领域,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
对于殖民地历史作用的评价,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左翼历史学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只是对当地的文明、文化、经济和政治起到了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不同时期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不同。以非洲为例,在早期的奴隶贸易时期,殖民地对非洲文化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比它更成功;帝国主义时期,对非洲资源的掠夺愈演愈烈,功大于过;从一战前夕到二战结束,是殖民地建设时期,既有对殖民地的投资开发,也有对殖民地民族运动的镇压。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的历史贡献大于其对当地造成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