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对联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符涛”。

据《淮南子》记载,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挂在正门左右门上的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用以驱鬼镇邪,上面分别绘有“申屠”、“李雷”等传说中的神灵,或上书。

这在民间也被称为“门神”。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就有春节家家户户挂桃符的习俗。

海中有一座新月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弯弯曲曲三千里,枝桠称东北鬼门关,一切鬼怪出入。世界上有两个神,一个是申屠,另一个是雷宇,主阅读和领导所有的鬼。恶灵用芦苇吃老虎。于是黄帝做了一个驱赶时间的仪式,立了一个桃人,在门户画了一个神龛和一只老虎,还挂了一根芦苇绳来抵御邪魔。(《山海经》引自《论衡·丁贵》)?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座山叫独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桃树势不可挡,枝头弯弯曲曲,绵延3000里。在桃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处桃树枝稀疏的地方,形成了一扇名为“鬼门”的门,世间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出。

“鬼门关”上有两个神——一个叫申屠,另一个叫雷宇。他们负责识别世界上的鬼魂。每当看到无理取闹、对人有害的“恶鬼”,就用芦苇做的绳子把他们捆起来喂老虎。因为这两兄弟可以帮助人们辟邪,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在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要用桃杆雕刻申屠和雷宇的雕像,并在除夕那天挂在门前。

同时,大门上端挂着一根芦苇制成的绳子,第二道门上画着一只老虎,以避免妖怪的侵扰。此后,人们设立了陶涛人,在门上钉红木板,画两个神和老虎的形象,并在门上挂芦苇以辟邪。

后来人们觉得木雕太麻烦,就直接在红木板上画了两个雕像,刻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在除夕下午挂在门的两边,以镇邪驱鬼。但一边是“雷宇”二字,一边是“茶”二字,不对称不雅观,于是有人在“茶”字前加了“神”字,变成了“雷宇”和“申屠”。

这不妨看作是最早的人(神)著名的夫妇,这是“桃的象征”,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的关键一步。

直到宋代,对联中的“春联”仍称“符涛”。对联并不局限于刻在桃符上,而是用在对联上,后世称之为“对联”。直到明代,“符涛”才真正被称为“春联”。据明代学者陈·“春联始于”。

帝都金陵,除夕之前不要发消息,官员学者在家,门口加一副春联,好让皇帝走出视野。“朱元璋不仅微服私访,还乐此不疲。他还亲自向学士陶安等人赠送春联。皇帝的倡导使春联日渐兴盛,最终形成了经久不衰的时尚。

清代夫差敦冲《燕京春联》记载:“春联也是符涛。自入关以来,就有文人为了润笔,在城檐下写春联。祭灶之后,渐渐翘起来,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与桃符的关系,也可以从传统春联“鞭炮声去旧/桃符续新”和王安石的诗“千户总日换新桃换旧桃”中看出。

这一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以后,人们开始用吉祥文字代替二仙的名字,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红木板,对联的演变才算完成。

那么,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对联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对联也有很多看法。一般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国主人孟昶为题写的。

关于孟昶的版题跋,在孟、张的、黄秀的客家方言、梁章钜的对联方言、谭嗣同的《史菊英录笔志》中都有记载。

如《蜀空郎》一书说:“蜀归宋前,长陵时学士辛在卧室门上题写桃符,声称其言非功,并说‘新年为,节为长春’。”蜀平后,朝廷以陆玉清知成都,长春为太祖生日之名。"

清代梁章钜的对联《于聪》也记载:“对联始于符涛,以四川孟昌的长联为最老”。书中认为,五代十国后蜀君主孟昶,在回宋前一年的除夕,自称写了一副对联,这就是春联的开始,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情节,说的是北宋灭蜀后,定都成都,然后朝廷任命第一任知府,作为孟尝君降宋的仪式。知府的名字吕玉清,只是加上了蒙写的“余庆”二字,“长春”二字是北宋开国皇帝的生日。他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活动。

让这一天成为未来神圣的一天。“长春”二字与孟尝君《甲节长春》的最后一个字不谋而合——一个知府,一个皇帝。当然,人得被奉为神,孟畅的春联也随之而来。时至今日,仍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副春联是第一副。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年关:三阳开始蔓延;先开第四单。

严复新一天;庆祝一个人的生日是无限的。

立春日:宝鸡可避邪;严蕊杰程响。

春天开始了;孙昌,福基科。

再次:纪念日;每个月都没有灾难。

门神守护;鬼魂藏起来埋起来。

敦煌遗书中的斯坦因(0610)以“写于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刘投我二叔”结尾。这里的“开元十一年”的标题是公元723年,可见敦煌遗书的春联比孟尝君的春联早了240年。

但事实并不仅限于此。在李景峰先生为石梁的《中国古今巧对联》所写的序中,提到唐太宗和李世民有一联:寄寒雪;迎接新年,庆祝新年。

而且,据《中国楹联集成·湖北卷》记载,最早的楹联创作时间是江夏王(李)在江夏道宗庙前所作的卷:

山色温婉,流水潺潺泄秘,不准野人求渡。

远处的树是荒凉的,云起的鹤包含着奇妙的原理,但它们与诗人一起好奇。

毕竟上面的说法还不确定,因为据说早几百年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过几副著名的对联,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说有一年王羲之从老家山东琅琊迁到浙江绍兴的时候,是年底,于是王羲之照例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色、除夕、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没想到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天下第一,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这幅对联一贴出来,晚上就被人揭了。

第二天,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没有生气,就拿起笔写了一副——“缇萦北极星,燕语南郊”让家人再贴一次。谁知,第二天天一亮我一看,对联又揭了。但是这一天已经是除夕了,明天是大年初一。看到邻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色的春联,而我家门前却空无一人,王太太急着催丈夫想办法。

王羲之想了一下,笑了笑,然后又写了一副。写完后,他让家人剪下一段对联,把前半段贴在门上:幸福不会来两次,但也不会一个人下雨。果然晚上有人来偷。但在月光下,我能看出这幅对联太不吉利了。王羲之虽然是著名书法家,但也不能把这幅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拿下来挂起来。

小偷只好叹了口气,趁着夜色溜走了。新年第一天早上一亮,王羲之昨天就出去贴下半剪了。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看。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幸福到现在从不翻倍,昨夜却祸不单行。大家一看,齐声欢呼,拍手叫好。

近年来,有人提出,除夕对联已成为五代的一种习俗。最早的对联是南朝梁代文作家刘和他的妹妹刘玲仙写的。谭嗣同《史菊英住处笔记》中有此记载,说刘晓卓不能罢官,题联于门:“关门庆吊,高卧谢。”

他姐姐还做了一副对联:“落花犹合,复从兰。”对联虽短工,句句皆美,刻在门上。可以说是中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对联。而这副对联比孟尝君早了四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