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龙中的南诏和大理: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吗?

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即唐宋时期,云南省有南诏、大理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四川省有凉山彝族自治州。

云南省和四会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唐初,爨统治下的乌蛮、白满等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天的云南东部。爨氏分为东西两组。东桂地区的民族以蛮族为主,故称“东桂乌蛮”。西爨地区的民族以白蛮族为主,故称“西爨白蛮族”。现在居住在洱海周围的是东部的赫尔人和西部的赫尔人(也属于白族)。在今天四川盐边县以北的金沙江一带,是“松蛮之地”。在西北的金沙江流域,为了磨一些蛮族(也是乌蛮的一个分支)。澜沧江以西,是为了好看,为了好看。怒江以西有金牙、漆牙等蛮族,统称为寻撒蛮族。从库门岭以西到印缅边境,都是赤裸裸的野蛮。武德、贞观年间,这些少数民族相继投降。到了唐代,这里设置了许多郡县,任命当地部落首领为刺史、县令。永辉三年(公元652年),撤销朗州总督,设荣州总督(今四川宜宾市)、耀州总督(今云南姚安),分别管理云南省东部和西部地区。

此时,居住在赫曼周围的乌曼逐渐向洱海地区迁移,并被分为六个部落。首领们先后自称“诏令”(即乌蛮语中“王”的意思),合称“六诏令”,即孟奢、孟嵩、月岩、郎琼、、石的诏令。在六大诏书中,孟河诏书位于最南端,因此被称为“南诏”。

起初,六大诏令实力相近,互不隶属。后来南诏在唐朝的扶持下逐渐强大,其他五诏令则衰落了。开元年,南诏皮洛格击败东尔河蛮,以其地为河东郡(今凤仪县)。因为我们的时间,王玉,博,要求发挥的扩展,让它结合成一个六个字母。当时吐蕃强大,势力延伸到洱海地区。为了遏制吐蕃,唐朝积极扶持南诏,完全同意南诏的请求。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赐毗罗阁“蒙归义”之名,并册封滇王。第二年,为了有效控制新吞并的领土,皮洛格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天宝初年,南诏逐渐延伸到两个地区。皮洛格死后,子格罗丰继承王位。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谒见大都督,途经云南郡(治耀州市)。太守张千陀对他没有礼遇,索要财物。葛罗丰拒绝后,钱陀诬告葛罗丰谋反。葛罗丰生气了,于是揭竿而起,攻打耀州城,杀了钱多,占领了耀州及其32个俘州。十年(公元751年),建南任命特使,以八万大军打南诏。葛罗丰派出使节道歉,说要修复耀州城,归还被俘男女和掠夺的财物。中通拒不停战,扣留使臣,率军西进至白牙城(今云南弥渡县西北),南诏大败,八万余人死亡。次年,南诏被迫隶属吐蕃。吐蕃赞帕(国王)封葛罗丰为“赞帕贝尔”(国王的弟弟),并将其命名为“东帝”。葛罗丰在太和城立碑,讲述了他反抗唐朝的故事。他还对大臣们说:“我家的终身大臣都在唐朝任职,经常受到赏赐。后人客许归唐,故要将此碑给唐使臣看。”建安十二年(公元753年),在建安留守后,率十万大军讨伐南诏,进入太和城。结果全军覆没,李宓被俘。此后,这两个地区也被南诏占领。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乘唐朝安史之乱,南诏与图图联手,攻占唐会通军(旧城在四川会理以西)、抚州,直抵清溪关(小相岭以北,四川甘洛县西北)。又调兵剿灭移至双社(今四川盐边县、云南华坪县)的圣旨残余,西行寻夷,蛮夷不战而收。于是南诏的北境延伸到今天云南的米易、盐边、华坪等县(清溪关以北被吐蕃占领),西至今天的印缅边境。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葛罗丰去世,其孙易谋继位。这年十月,南诏与吐蕃联合,兵二十万,分三路进攻成都平原。被唐军击败,吐蕃南诏军损失八九万人。伊某勋害怕了,建了杨洋巴城(今云南大理),迁都此地。

此后,吐蕃赞帕将伊某勋的国号改为日东王,将南诏视为附属国,并征收重税。并在南诏危险的地方建城堡派兵帮助防范;吐蕃攻西川,往往南诏兵在前。这让南诏苦不堪言。清平之官(宰相)郑辉,唐朝主张礼义,善待南诏,不征赋税,劝义谋弃吐蕃而归唐朝。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魏高任我们驻舍使。他在重整军备的同时,派人向海外少数民族首领申诉,并发函劝其回唐。南诏为了阻止南诏回唐,把南诏的儿子作为人质,南诏更加痛恨。在郑辉的大力推动下,义谋重返唐朝,留下儿子亭子劝说清等人与崔作世一起在点苍山的寺庙里斩首吐蕃使者,“赴吐蕃所定之名,献其金印”。接着,伊某勋又派兵攻打吐蕃,攻破神川(即吐蕃神川本部,铁桥城附近),拿下铁桥(今云南未夕县莒店西北金沙江边)等16座城池和城堡,俘获五王,人口减少到十余万。派遣使节到唐朝取得胜利进贡,并请重签南诏。于是唐朝也把元子留在了南诏,册封义谋勋为南诏王,并赐他一枚银印和一枚金印。此后,南诏一直向唐朝进贡。

南诏回归唐朝后,在唐朝的帮助下,军事上日益强大。贞元十五年至十八年(公元799年-802年),南诏与唐朝联合,打败吐蕃,俘虏不少,吐蕃从此衰弱。唐没有对南诏增兵,南诏成为西南强国。

南诏是典型的奴隶国家。但在官制、兵制和地方行政区划上,几乎都是沿袭唐朝的做法。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一广大的多民族地区,全境划分为18个一级行政区,包括六府两州十检。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乾隆继位。唐朝未能及时追封他,他自称皇帝,改国名为“赐”,入侵亳州(今贵州遵义)。不久,大将军段宗邦发动政变,杀了摄政王,权力转移到段手里。此后多次入侵内陆郡县,直到唐僖宗以高骈为节度使放弃,南诏军才到达大渡河以南。

两年后(公元902年),权臣郑迈斯(汉族,第七孙)发动政变,灭了蒙台梭利,改国号为“大长河”,南诏灭亡。

郑迈斯传于孙正龙宣,后唐三年(公元928年)被我惠川时使杨干真所灭。改国名为“大天兴”,又称“兴元国”。次年弃善政,自立为政,政治衔头为“大伊宁”。晋末天府二年(公元937年),被我驻海使段思平所灭。杨、赵、段都是赫曼最常用的名字。从杨的时代起,政权就一直转移到何满之手。

段思平灭杨,天府三年(公元938年)称帝,改国号“大理”。大理的疆域早期和南诏差不多,也就是相当于云南省和川西南。段共分八州四县三十七部。但中央的权力实际上仅限于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地区。其国力远弱于南诏,所以对外掠夺战争大大减少。北宋干德三年(公元965年),平定蜀后,请求攻打大理。鉴于历代的得失,以及集中精力稳定内地的需要,宋太祖以大渡河为界,不准南征,云南因此脱离中原近300年。

段思平传至段联谊,十年(公元1077年)大臣杨篡位,成为广安皇帝。元丰三年(公元1080),高圣泰东升,灭杨,段寿辉为傀儡。邵圣元年(公元1094),段寿辉让位给高圣泰。盛泰更名为“大中华区”。次年,盛泰驾崩,其子高太明让位给段,改国号为,大权仍在被国人称为“高国之主”的高手中。外国人来做生意,一定要先看看这个国家。当时在滇池三十七部独立,经常和后来的国家作战,主要是反对高的独裁。

宋朝继承了五代的政策,对大理持否定态度。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发展经济文化,大理统治集团越来越感到有必要恢复与中原王朝的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赵宁九年(公元1076年),派遣使节向北宋进贡。由于宋朝的消极态度,他再也没有进贡。郑和三年(公元1113),再次要求进贡。第六年(公元1116),李派到开封府进贡马匹和麝香,宋册封段和为大理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大理国派遣使节到广西,要求向南宋纳贡、卖马,宋高宗拒绝纳贡。第六年(公元1136年),他从广西派出使节进贡马匹,受到了高宗的接见。大道九年(公元1173年),大理派李观音到永州洽谈贸易,以马换手工艺品、日用品、药品、书籍。此后,大理与南宋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理精英写的诗和汉族知识分子写的诗差不多。

大理后期,由于割据和少数民族首领的独立,版图不断缩小,国力越来越弱。公元1253年,元军三路入大理,段兴之不战而降,大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