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生代火成岩组合与成矿作用

根据壳幔源物质在岩浆成矿物质中的贡献,中国东南部燕山期与大型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火成岩可分为以下五类(前中生代火成岩在燕山期大规模成矿时形成基底或围岩,下文不讨论):

(1)二叠纪-早侏罗世(250 ~ 170 Ma)壳源花岗岩-流纹岩组合

主要分布在浙赣坳陷-北武夷和咏梅坳陷以及台湾太鲁阁变质带北部。浙赣坳陷-北武夷地区和咏梅坳陷带的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云母花岗岩,前者的ISr值> 0.7109 ~ 0.7139,咏梅带的ISr值> 0.709 (0.7096 ~ 0.7318),INd值< 0。反映了岩石具有壳源物质的特征。这类火成岩组合是印支期同俯冲碰撞形成的花岗岩组合,其对应的金属成矿特征不明显。太鲁阁带为变质富铝花岗岩,ISr值为0.7031 ~ 0.7062,INd值为0.51210 ~ 0.51218。该岩石属于洋壳部分熔融和上地幔物质混合形成的同熔岩浆系列,但矿化不明显。

(2)早-中侏罗世(198 ~ 180 Ma)双峰式火成岩组合。

该组合主要分布于萍乡-绍兴断裂两侧、北武夷(赣东北)和咏梅凹陷,是印支期陆内俯冲后伸展环境的产物。赣东北火山岩由流纹岩-安山岩组成,岩浆演化顺序相反。侵入岩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应时二长闪长岩-角闪石正长岩组合和斑状黑云母-斑状应时正长岩-斑状碱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组合(非造山A型花岗岩组合),与区内铀矿床、铅锌矿床和钽铌矿密切相关。咏梅凹陷在华力西-印支期沿海或海-陆沉积盆地的基础上,发育了典型的“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及相应的闪长岩-二长岩-花岗斑岩侵入岩组合;玄武岩的ISr值为0.7045,εNd(t)值为-1.1,闪长岩-二长岩的ISr值为0.7041 ~ 0.7043,εNd(t)值为+3.02 ~+4.74。流纹岩的ISr为0.7065,次花岗斑岩的ISR为0.7,εNd(t)值为-0.98。同位素资料表明,火成岩主要是幔源物质,有地幔亏损。粤东有松溪银锑矿,闽西南有安溪下溪坑,华安棉梁有含钛贫磁铁矿,永定南部的上下湖、窑子峁有次火山斑岩热液型锡、铜钼矿。

(3)中晚侏罗世壳幔混源火山岩-花岗岩组合。

中侏罗世火成岩仅见于浙赣坳陷和武义北部地区(赣东北),晚侏罗世火山岩见于下扬子坳陷、江南隆起、赣东北及丽水-大埔断裂以东沿海地区。这种火成岩是大陆地壳挤压增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

下扬子坳陷:主要发生在铜陵地区,在下扬子坳陷中相对隆起。这类火成岩主要由石英闪长岩-应时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形成的矿床主要为矽卡岩-斑岩-热液。岩浆岩具有钾、硅异常演化的特征,即岩浆从早期到晚期呈硅减少、钾增加的趋势,但在末期以硅增加至酸性岩浆岩形成而结束。所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中,主要含矿地层为石炭系黄龙组—穿山组(冬瓜山)、二叠系栖霞组(桦树坡)、大龙组(老鸦岭、大团山)、三叠系青龙组(东狮子山、西狮子山、鸡冠山),矿化具有“多层”的特点。斑岩矿化产于冬瓜山层状矿体的下部和凤凰山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中。在这类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系列中,常等人(1991)认为成岩作用过程中富钾硅质成分的中性岩浆异常演化与铜矿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中酸性岩石是否矿化的最具特征性的标志之一。火成岩的同位素ISr值为0.7043 ~ 0.7077,εNd(t)值为-6.3 ~-16.6,表明岩浆中有许多幔源成分,是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混合的结果,形成的矿床主要为铜金硫矿石。

晚侏罗世江南隆起为一套高钾、高钙、高碱度的花岗闪长岩侵入岩,相关矿物主要为多金属矿物。其同位素组成为:ISr值为0.7085 ~ 0.71.21,εNd(t)值为-5.29 ~-8.01,为壳幔混源成因特征。此外,应时沿下扬子坳陷与江南隆起的过渡带发育了一套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的斑岩带,形成了对称分布在江南隆起两侧和赣东北的斑岩带,其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具有工业意义的斑岩型金、铜矿床,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该斑岩带的同位素组成为:ISr值为0.7088 ~ 0.7101,εNd(t)值为-6.1 ~-6.8。它是典型的壳幔混源同熔侵入岩,同位素组成介于下扬子坳陷和江南隆起之间。

在浙赣坳陷和武义北部地区,是一套中酸性斑岩-次火山岩带,是应时闪长斑岩-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的组合,其中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时代主要在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为高钾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组合,属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出现橄榄石粗面岩系列的玄武岩-粗面岩组合。火成岩的ISr值为0.70506 ~ 0.71069,εNd(t)值为+0.71 ~-8.97。火成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本区火成岩受岩石圈中三条大型断裂带控制,相应形成三条中酸性花岗斑岩-次火山岩带。塔前-富春断裂带上有与铜矿有关的斑岩,如景德镇竹溪铜矿、乐平塔前钨钼矿、岳麓铜多金属矿、鲁恒、钱强、下冲坞等,沿断裂带产有花岗闪长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在接触带内外形成了一批中小型矿床。赣东北断裂带上盘发育与铜钼钨铅锌金银矿床有关的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岩浆岩,包括著名的德兴斑岩铜矿、银山次火山斑岩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东乡叠加铜铍矿矿床等。矿床产于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花岗斑岩和应时闪长斑岩中,或产于断裂带和岩体内外的接触带中。萍乡-绍兴断裂带中的中酸性(中性)应时闪长斑岩、安山岩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包括铜山、川坑和赛阳关斑岩,均分布在俯冲带上壁,虎威和柴古龙矿床产于燕山期赛阳关应时闪长斑岩中。徐虎矿区含矿地层为上侏罗统火山岩,主要产于应时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的内带,应时上官铅锌矿床也产于闪长玢岩中。与次火山岩和斑岩酸度增减有关的主要矿物也发生变化。应时(银山-塞阳关)闪长玢岩或安山玢岩主要矿化有金、铜、铅、锌、银。花岗闪长斑岩(铜厂)以铜、钼(金)为主;斜长花岗斑岩(塔前、山坑红)以钨钼为主。

在沿海地区,火山岩是一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碱性流纹岩组合,主要是英安岩和流纹岩;闽西南侵入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组合,ISr值为0.7071 ~ 0.7110,εNd(t)值为-5.6 ~-8.8。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沿海地区由花岗闪长岩(英安岩)和花岗岩(流纹岩和斑状熔岩)组成,其ISr值为0.7051 ~ 0.7141,εNd(t)值为-3.5 ~-9.9。晚侏罗世岩浆岩是本区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母岩,是咏梅凹陷和武夷隆起钨、锡、钼、铋矿产的主要成矿母岩,如星罗坑、岩北、松岭等地的斑岩-热液型钨、钼、锡矿床,下溪地、银坑等地沿海火山岩中有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4)早白垩世壳幔混合橄榄岩组合。

主要分布在下扬子坳陷和丽水-大埔断裂以东的沿海地区。这套岩石是燕山期从大陆挤出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重要记录。

在下扬子坳陷,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庐枞和宁芜两个火山沉积盆地。岩石组合为玄武粗安岩-粗安岩,侵入岩为碱性辉长岩-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前者是铁、铜(金)的成矿母岩,如庐枞盆地的沙溪斑岩铜矿。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ISr值为0.7063 ~ 0.7065,εNd(t)值为+1.4 ~-12.2,反映岩浆具有亏损地幔(DM)和富集地幔(Em2)混合的特征,该套橄榄石粗岩的岩石来源主要来自地幔。

江南隆起早白垩世为一套钙碱性花岗岩类,相关矿物主要为钨锡矿,如杨楚岭钨锡矿、茅棚店钨矿和西武口钨矿、青树峡锡矿等。该类花岗岩的同位素组成为:ISr值为0.7084 ~ 0.7203,εNd(t)值为-4.89 ~-6.79,反映了壳幔混源、以壳源为主的特征。

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海岸带,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和双峰式玄武岩-粗面岩和碱性流岩组成,ISr值为0.7052 ~ 0.7090,εNd(t)值为-1.3 ~-7.5。咏梅地区为壳幔混源-壳源(同熔重熔型)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双峰式粗安岩-流纹岩的组合。它们的ISr值为0.7066 ~ 0.7106,εNd(t)值为-2.3 ~-7.9。白垩纪岩浆岩是本区铜、钼、铀矿床的重要成矿母岩,沿岸有岩浆、斑岩、热液型铜钼矿床,如赤鹿(钼)、中腾(铜、钼)、金溪(铜、钼)矿床。闽西南地区有斑岩-火山热液型铜、铜、金矿床,如中寮-紫金山矿床;次火山斑岩-热液型铀钼矿床,如古石碑矿床。闽北地区有火山热液型铀矿床和铜矿床,如毛羊头和关岔矿床。东北沿海火山带中的两条北西向白垩纪次级火山带特别引人注目。上杭-小芸带与紫金山铜、金、钼矿化有关,浦城-宁德火山岩带与钼(铜)有关。从两者的对比(表5-2)可以看出,火山岩带中的分段除了后期剥蚀造成的因素外,还可能反映了基底结构、岩浆房侧向迁移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

表5-2东南沿海白垩纪两种北西向火成岩不同特征对比

(5)早白垩世以幔源物质为主的碱性(A型)花岗岩组合。

主要分布在三个坳陷区,是典型伸展环境的产物。侵入岩主要为碱性(A型)花岗岩组合,火山岩为双峰式组合。火成岩的同位素特征为:ISr值为0.70301 ~ 0.71075,εNd(t)值为-2.15 ~-10.11,总体反映壳幔混合和幔源物质的特征。过去对这类花岗岩的成矿特征认识不够,只知道火成岩与铀矿化关系密切。但近年来发现灵山-大茅山A型花岗岩带是浙赣坳陷重要的钽铌矿带,有黄山、松树岗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次为钨锡铅锌矿化。

综上所述,中国东南部的火成岩矿化特征可概括如下:

1)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该地区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场,每次构造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触发了岩浆活动。多旋回、多期、多环境的构造岩浆活动,如鲍斯弧盆岩浆岩、晋宁-澄江大陆裂谷岩浆岩、加里东期同造山花岗岩、印支期同碰撞俯冲花岗岩、燕山期板内多期岩浆岩、喜马拉雅期陆内裂谷基性岩等。,使上地幔和地壳(上、中、下)中的物质迁移、运输和交换。就与成矿的密切关系而言,最重要的是燕山期壳幔混源和幔源火成岩。岩浆直接迁移并携带幔源成矿物质至浅部成矿,从岩浆中分离出的挥发分(流体)和热能卷入浅部流体,形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围岩中的有利成矿元素不断被提取参与成矿。其次,对于前震旦纪岩浆活动,中元古代晚期一次大规模的海相火山喷发,产生了大量细碧岩(玄武)-角闪石(安山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这些夹在东岭群、马援群、巴度群、双桥山群和溪口群之间的火山物质,带来了丰富的Cu、Mo、Pb、Zn、Au、Ag、As、Sb等成矿元素,使蓟县系部分火山含物质层位中的成矿元素富集到高背景含量,造就了广泛分布于深大断裂带两侧的最重要的成矿建造——矿源层位,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条件。

2)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是成矿的最重要地质条件。但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东南部地区的岩浆侵入有鲍斯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等4个阶段,但金属矿的成矿作用以燕山期为主,区内燕山期花岗岩浆的成矿作用主要在中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即燕山运动高峰期至过渡期。在中生代火成岩形成及成矿时代,从咏梅凹陷向东西两侧有对称的运移趋势。由东向西迁移的变化:早三叠世咏梅凹陷和武义地区出现侏罗纪,中侏罗世赣东北,晚侏罗世进入下扬子凹陷。晚侏罗世以后,全区出现大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最终碱性岩浆作用的出现标志着坳陷区中生代火山活动的消亡(表5-3)。中、新生代火山活动东移是大势所趋。咏梅凹陷东南侧潮安-禄丰地区流纹岩时代为中侏罗世(165 ~ 175 m),大规模火山-侵入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至台湾省,新生代出现火山岩。中国东南部火成岩的这种空间变化,既反映了其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变化,也代表了成矿活动的变化,这与整个中国东部在燕山期真正从特提斯构造域转变为太平洋构造域有关,而特提斯构造在燕山早期仍有所保留,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表5-3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组合及演化表

3)中国东南部三个中生代坳陷带经历了早期陆内挤压收缩(具有陆内俯冲带性质)和晚期伸展裂陷的过程。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意味着这些坳陷带是岩石圈尺度的断裂带。可以反映火成岩的构造组合和成岩物源特征。具有幔源物质的火成岩主要产于拗陷带,在拗陷带中发现了一系列对地幔友好的元素(铜、金、铁等。)都形成了。隆起区火成岩主要来自壳源,一系列矿物(钨、锡、银、铅、锌、锑等。)也相应地形成。火成岩与矿化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坳陷带是区域岩石圈中不连续的燕山期再活化带。

4)陆内挤压、收缩和伸展的动态变化制约着岩浆成矿的类型和形成过程。以赣东北为例,区域内不同构造岩浆岩带的岩浆岩来源和背景不同,形成矿物也不同。浙赣坳陷带中侏罗统与铜、金、钼有关的斑岩-次火山岩呈带状分布在三条大断裂带/古俯冲带上壁。岩浆岩成因深,侵位浅,以中性花岗闪长岩(英安岩)为主,属钙碱性系列。主要岩性和演化序列为闪长岩(玢岩)-应时闪长岩(玢岩)。浅相和次火山相岩体多以小岩株、岩壁、石瘤和岩脉形式存在,如邦岩坑、铜厂、付家坞、朱砂红、塔前的花岗闪长斑岩和银山的安迎斑岩。这类岩浆岩起源于下地壳或莫霍面附近,源岩富含铜、钼、铅、锌、金、银和角闪石、云母等富H2O矿物。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上地壳部分硅铝层被同化。当岩体在浅部地壳的适当构造和围岩段就位后,富含成矿物质的热流体在岩体内外接触带扩散、迁移、渗透、循环,并可从围岩中提取矿物,引起广泛的蚀变和矿化,最终形成岩浆活动较高的热液-斑岩组合矿床,如德兴斑岩型、银山次火山热液-斑岩型。这是深断裂带上铜、钼、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最有利的岩浆活动条件。在断裂边缘隆起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陆内俯冲环境下的壳源浅色花岗岩组合和壳幔混合来源(主要为壳源物质)的中酸性斑岩有都昌杨楚岭和潘村-端心带、万年周舫-进贤带、北武夷带等。与钨锡矿床有关。武夷隆起前缘形成的壳源次火山岩与银、金、铅、锌有关。陆内机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变后,A型花岗岩在造山后或非造山环境下沿俯冲带侵位,控制了Nb-Ta (W-Sn-Pb-Zn)矿床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