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的历史沿革
汉朝时,今天的歙县镇叫霍村。辽代太平时期(1021至1031),在此设县,其县治设在火村。因地处河南,古山北、河南皆阴,故称河县,霍村改称河镇。元十三年(1276),元朝政府将绥阴县升格为随州。但是在明朝初期。由于战争频繁。霍州居民人数大减,于是洪武五年(1372),明政府将霍州降为一县,其中一县为霍州郡,县治仍设在霍阴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由于水患频发,面积越来越少,清政府撤销县治,将歙县并入通州直接管理。从此,歙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了。但社阴镇因为曾经是歙县的县治,也就是县叫村,其中一个镇消失了,改名为歙县村,所以变成了更大的一个村。
从宋辽到清代,先后在此设置县衙,是当时北京东南第一城。1949建马头区,1956分马头乡和歙县乡。马头公社1958变更,歙县公社1980变更。原米字店乡1958建制,1958改公社,1983改乡。原草场乡1973成立草场公社,1983改为乡。1996,鄄县镇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万县、码头、马家坞、翟哲庄、曹氏、毛庄、东黄发、西黄发、大相邑、小贤邑、莘庄、侯迪、三溪。米字店乡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2.4万。辖小屯、曹庄、吉各庄、后黄庄、张庄、马庄、东寺庄、庄玲、前建平、后建平、大柳树、徐官屯、丁咚安、西定安、单屯、杨庄、李辛庄、龙庄、上屋基、三重。草场乡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9000人。辖南丁庄、东麓、西麓、草场、周其营、北帝庙、黄场铺7个行政村。
2000年,草场乡撤销,并入歙县镇;撤销巡子店镇,设立巡子店镇。2001年底,米字店镇撤销,并入歙县镇。2002年底,镇政府进驻社贤村,面积111.79平方公里,人口571万。辖马头、马体、黄三庄、曹氏、毛庄、高庄、莘庄、侯迪、潇湘仪、大祥仪、东黄发、西黄发、鄄县、杨堤、长岭营、苏庄、玉林村、马务、翟哲庄、徐各庄、南阳、翟庄。梁家坞、罗庄、前袁花、后袁花、庄玲、前建平、后建平、大柳树、徐官屯、丁咚安、西定安、军屯、白庄、穆家坟、边槐庄、纪各庄、马庄、张庄共61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