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广州的各种名字及其来历,比如羊城番禺。
首先是因为广州人喜欢拜神,整天香火不断,香烟飘到天上。玉帝闻香烟,问天上诸神,诸神曰:“广州百姓敬神。于是玉帝说:让广州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派了五个神仙去广州。
五仙骑羊下广州,故称“五羊城”,下的地方是一座桥,故称五仙桥。当他们看到一座看起来像狗的山时,他们称它为“瘦狗岭”。瘦狗对面有一座山,看起来像一朵白云。就叫“白云山”仙女说“白云山重还是瘦狗岭重?”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天平来称寿沟岭和白云山。我发现白云山和瘦狗岭一样重。放置天平的地方称为“天平架”。五位仙人继续往前走。他们有点饿了。一个仙女做了一只鸡给大家吃,但是这只鸡太小了。吃完鸡肉后,他们把它扔掉了。扔鸡脖子的地方叫“鸡脖子坑”。
这些之前都是广州电视台播出的...我真的不知道。...
下面是C+V
广州名字的由来:周朝时,广州现在叫“楚亭”。秦朝时,广州现在叫番禺(南海郡的县,包括今天广东的大部分)。汉朝时,交州治光信(五州,曾说是关)。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因将郡县由广信东迁到番禺,故名广州。当时广州包括南海、苍梧、玉林、合浦四县,府在番禺(今广州)。
广东省会广州,经历了2000多年的山川和人文的演变,真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地名,或者湮灭了多少地名。一言难尽。回顾半个世纪以来广州地名的传承与更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共和国诞生之初,广州老城一片废墟。除了东区、西区、北区、中区、河南区等一些简化的新政名称外,其他地名基本保持不变,以稳定政局和民心。大部分具有老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如一德路、洪德路、状元坊、龙湖墙、迎园路、将军路、潘浩街、玛瑙巷、许娣等,因其特定的含义而被沿用至今,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例外。1948更名的“中正路”,是随着蒋家退出大陆政坛而改变的。解放军进城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道路恢复使用30年前就注定的名称“威信路”。直到1954,广州的街名才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华路”更名为“解放路”,纪念广州解放。
上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的主干道有黄沙大道、黄埔大道等,都是以地名和通用名命名的。1952,一片农田上崛起了一个集体式的新工业区,诞生了一条工业大道。1957年,朱水南圩填滩修路,诞生了滨江路。规模较大的环市东路、环市中路也于1957、1958建成通车,顾名思义就是环城主干道。也是在这个时期,新的聚落出现,装点了古老的羊城。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要帮助世世代代滞留在“浮家浮屋”的珠江水上居民尽快搬迁到陆地上。因此,芳村建起了水上居民宿舍,陆上道路也已完工。“新村”二字镶嵌在大面积新建住宅区的连片开发中,如1952建成的建设新村,1955奠基、三年后竣工的华侨新村,1958竣工的苏社新村、渔家新村,以及工人新村、农民新村、小岗新村、潘府新村、幸福新村等。每个“新村”都有很好的口碑,寓意着新生。有意思的是,一些原本丑陋的地名逐渐被新的聚落“淘汰”了。越秀山附近的蛇地,又名“狗屎园山”,一直是一片荒地,一座乱糟糟的坟墓。1951年,一排排新房子在上面拔地而起,毫不客气地用邻山“桂花岗”的名字作为本片的片名,老地名“丢人”了,渐渐被人遗忘。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灾难性的冲击。当年的地名文化立刻被扭曲,很多都打上了“红标”:东西的段奕宏路、东西的惠福路改名为“向阳路”;东西长寿路,改名“曙光路”;南北第三段广福路更名为“光明路”;恩宁路、市府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五条老路更名为美丽路”(此路在当时有纪念项烈士的实际意义);南北德政路三段更名为“立新路”;刘荣路、朝天路、米市路南北更名为“朝阳路”;天成路、师叔路、知行路、小光路南北更名为“红树路”。东西段的大南路、温明路、东华路更名为“延安路”;东、西三段同福路更名为“向群路”;河南中路,改名“跃进路”;高迪街,以生活在宋代的富商士绅命名,改名为“群众街”...更可笑的是,我记得有一天早上出门,看到街上贴着“造反派”的海报,誓要把芳村改名为“红旗”。
当地人很难一下子适应大规模的地名变更。在民间,更名前的地名还在使用,这种无序并没有因为十年浩劫而结束。直到1981,大部分更名的道路和街道才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当然,也有一些路名是在“文革”年代改名的,沿用至今。原因是它们是之前讨论过的时代印记,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才会被保留。比如1966,太平南路、丰宁路、长庚路、胡昶路四条老路合并更名为“人民路”,沿用至今。今天,北京路的名称实际上是由1966取代“永汉路”的名称而设置的,意为“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海珠区前进路的名称也在1967延续至今,取代了“云贵路”的名称。威信路更名后,因有广州公社(广州起义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最终让位于1966“广州起义路”这一名称。
“李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甲”的意思是晋升,“甲”的意思是第一名。两者合在一起,字面理解为升第一,暗含科举高中的意思。在广州,曾经有不少类似罗家里的地名,比如由客家更名而来的洪专。现在在进行中,之前的名字叫金士利。文革时期,除了四大经典,所谓的柯家丽、金士利等。都被当成了封建主义的渣滓,尾巴被剪掉,换上了最有那个时代烙印的文字。
在罗家里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朝在此居住的伦文得了第一名,其子伦于一、伦易迅先后夺花探、第二名,故名“福地”,意为人杰地灵,人杰地灵。严格来说,福地巷应该是罗家里的一部分。据《广州城市广场》记载,“福地巷位于西门嘉里”,传说中的伦故居——福地巷1位于嘉里中间,呈“D”字形。
状元坊:叫状元坊。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广场什么的,只是一条很窄的街道,宽度只有4米左右,1-2米的狭窄地方。街道两旁是一两层的小楼,装修是米色和微红的瓷砖。
位于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以东,天成路以东。原名太同坊,因宋代状元张故居在此,故改名状元坊。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宋代状元张,但具体是:当时元军四面楚歌,广州告急,粮尽粮绝,外援耗尽。为了保护广州人民免受入城元军的屠杀,张宁愿投降也被俘虏,所以广州没有被屠杀。在回京途中,张在元兵的护送下,在大峪岭自杀身亡。于是,广州人给张故居立了状元牌坊,并把他曾经居住的街道“太同里”改名为“状元坊”。历史上,状元坊曾以镀金首饰、绣花裙礼服、服饰等传统手工艺品闻名于世。现在是广州有名的跳蚤市场,各种新奇好玩的都有。
谭华巷:解放中路葵巷南侧内街,街名与葵巷文魁星有关。至于是否有人在这条巷子里探过花,记者发现,就连住在这里的人也众说纷纭。有些人真的探索过花卉,但有些人认为它原本是一个热闹的花卉市场,因此得名谭华。据史书记载,谭华巷的两侧大部分曾是祠堂,但书中“谭华”一词已无从考证。
龚雪街:解放中路西侧,米市路以西,是元明清时期南海县龚雪前的街道,故名。
付雪西街:北临中山四路,南接温明路,因位于宋代广州付雪宫西侧而得名。
学院里:温明路北侧的西街,北接李胜贤,南接玉贤坊。最初建于宋代,广州付雪成为一个民间住宅。“学院”这个名字与广州付雪有关。
月华路:东至吉祥路,西至新马路,与正南路、任光路相交。清代叫寺后街,清代有月华书院,所以1920扩建成路时改名月华路。
舒通巷:位于海珠北路西侧,西接小光路。清代是广东八旗和满汉八旗右翼官学所在地(后改名为明达书院),所以大概俗称“书院胡同”,后简称“书同”。
越秀书院街:北京路西侧,西接大站街。因位于清代越秀书院南面而得名。
白沙巷:明代大学者、诗人陈宪章,少年时随父迁居白沙村(今江门市)。他在国际上常被称为白沙先生。陈宪章曾在丰宁路讲学,所以这里有一条叫“白沙巷”的路。
詹佳街:位于法正路北侧,西邻中共广州市委。因为这一带是明代商叔詹若水的别墅,清中叶拆迁时被命名为詹佳街。
翠府街:朝田路西侧,西与玛瑙巷交汇。它是以南宋著名大臣崔宇植的名字命名的。
李胜贤:在北京路的东侧,东与付雪西街和学院里相连。可能以明代著名学者黄羽、黄佐故居命名。长113m,多为住宅。
东山之名的由来一直没有准确的考证,但据说东门附近有一座小山,但这座小山现在已经消失了。
广州仓边路附近的“历史巷”竟然是“屎巷”。
说起建筑地名,建国快20年了也没太大变化,因为没什么高楼可言。只有1961建成的羊城宾馆(五年后更名为东方宾馆)才有资格列入地方名单。1968广州春交会开幕时,人们关注的是刚刚落成的广州第一高楼——“广州宾馆”,它的子名“27楼”也被渲染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在此之前,广州几十年的制高点是爱群大厦和南楼。广州酒店独立8年后,“白云酒店”的名号响起,子名“32楼”,并持续称霸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