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队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何建设委员会

(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郑州,450052)

“地质勘查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地勘队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肩负着重要任务。”这是国务院76号文件对地勘工作和地勘队伍的总体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支队伍向国家提交了大量的能源、水资源和各种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探报告,使矿业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短缺与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刻不容缓。形势要求我们认真关注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地质勘查队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目前地勘队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地勘队伍本地化后迅速融入当地经济,为寻找支撑我国经济建设的矿产资源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地勘队伍的改革和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经济实力差,资金严重不足。

地勘工作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地勘队伍历史包袱沉重。此外,政策稳定性差,财政拨款基数低,存在人均资产少、退休人员比例大、下岗职工多、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差、地质勘查实际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制度因素。由于地质勘查工作长期按照国家下达生产任务和资金,专款专用,将地质成果无偿交给国家和社会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地质勘查单位普遍资金积累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设备陈旧,可供经营的净资产少,基本建设负债过多,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

(2)输入因素。属地化后,随着人均工资的提高和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地勘队伍人员的支出不断增加,但财政拨款却没有同步增加。因此,地质勘探等公共资金的支出相应减少。

首先,由于工资调整的政策,工资支出增加了,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等附加费用也增加了。国务院国发[2003]76号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工资增长政策时,应保证地质勘查单位享受与其他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但很多省份在资金调节基金预算安排中,仅按照其他事业单位70%左右的标准分配资金,导致这些单位挤占其他资金兑现增资。

其次,由于退休人员逐年增加,退休基金增加过快,这些基金的增加也会挤占其他基金。再加上退休老同志四项补贴(住房、能源、生活和适当补贴)至今没有落实,老同志意见很大,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第三,地勘单位危房多,位置偏僻,这是历史上的通病。2000年国产化的时候,很多地勘单位还没有完成基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的任务。属地化后,大部分地方政府从未向地勘单位投入过资本性支出,这些单位急需的资本性支出也会挤占其他资金。

(3)政策因素。为了使地勘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等文件,明确了公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管理。2000年,“本地化”在一纸命令下迅速到位。很多人似乎认为,地勘队伍里唯一剩下的就是“企业”。所以,只要提到地勘队伍改革,“企业”就会脱口而出。甚至有人把“企业”简单理解为只要地勘单位全部成为企业,这支队伍的改革就完成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导致近年来地勘持续滑坡,矿产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由于国办发[1999]37号文件中的六项政策措施并未完全落实,地勘队伍改革走出困境的希望仍在徘徊。如国办发[1999]37号指出:“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的探矿权时,允许将部分或者全部价款转让给国家资本金。”这是因为国有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困难,国家给予了这些优惠政策。但由于实际操作难度大,审批周期长,大部分省份没有像新疆一样制定本地实施办法,所以这些优惠政策至今没有落实。这一优惠政策恰恰是解决地勘单位资金积累不足、历史欠账过多的最有效途径。

在全合一预算的情况下,地勘队伍一方面要应对不断增加的支出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因地方政策而迅速增加的矿业权维护费负担,导致全国地勘单位拥有的探矿权不足总探矿权的1/3。比如探索空白土地也要收取价格;在国家出资的矿产地,地勘单位不仅难以按规定享受向国家出资转让价款的优惠政策,而且还要承担因为是国家投资,地方也要参与矿业权收益分成的规定,给地勘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些都是地质勘查缺乏有效投入的直接原因,很多找矿前景较好的矿区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尽快取得找矿突破。

2.缺乏管理和技术人员

地质勘探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由于政策等原因,员工收入普遍较低。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勘行业人均收入在全国15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二,而目前排名14。投入不足,收入低,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此外,随着退休人员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工作辛苦、收入低的地勘单位工作,导致近年来地勘队伍人才缺口严重、老化。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地质勘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文件编号国务院发布的[1999]37号文指出:“目前地勘单位可供经营的净资产少,设备陈旧,退休人员多,改革难度大。对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将地质勘查工作纳入政府“十一五”规划。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尽快探明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储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已成为国民经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建议将地质勘探纳入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以提高人们的矿产资源意识,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保护程度。同时,由于地勘队伍一直是地质勘查的主力军,可以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地勘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视。

2.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地勘队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根据1999年12月15日的文件精神37和否国务院国发[2003]76号,以下问题应尽快落实。

(1)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国有地勘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足额安排调标晋级和工资补贴预算资金;将退休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社会化管理的统一模式。

(2)文件编号国办发[2003]76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努力解决已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过多的问题。”因此,地勘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以解决地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过多的问题。

(3)将矿业权价款转国资审批权限按一定资金额度下放至省级政府,或尽快制定符合各省特点的实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国务院对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

(4)由于地勘队伍困难重重,历史包袱沉重,下一步的投资体制应按照“恒基数、增量改革”的模式运行,这是稳步推进地勘队伍改革的可行途径。

总之,建议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地勘队伍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其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加大地质勘查力度,为解决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出更大贡献,为今后地勘体制改革奠定必要基础。

作者简介

何建委副主任,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局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