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及其功能
常见的抒情话语模式有隐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重复与对偶等。这里的隐喻、象征、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已经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描述,下面对这三个概念的描述,只是从抒情文学的话语方式的角度。
(一)隐喻和象征
隐喻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表达这个事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可以将其抽象为意象,从而形象地传达诗人的唯心主义哲学感悟或抽象的情感感悟。这样,隐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重要抒情手段。曹植《释愁》写道:“愁是物,而只是尴尬。不请自来,就推吧。我不知道我在找什么时候,但是我没有手掌。平安夜,或团体或派对。去不好,我很好。”在这里,他把“烦恼”比作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以“推”,“握”,可以来,可以去,可以多,可以少,从而把“烦恼”的某种无形心理物化、形象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于欣的“谁知一寸心,有千千万万愁”,“愁”是可以衡量的;李清照的词:“我怕我不能承载很多心事,因为我怕我在双溪的船上航行。”“烦恼”可以携带;李后主的词《离愁》意为“离愁”,“离愁”可切。以上都是用来比喻对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悲伤的感受,从而将“悲伤”物化、具体化、形象化。也有人直接引用自然事物来形象化“悲伤”,如李后主的“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股向东流的泉水”。在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也是一部杰作。“乡愁”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抽象情感,但诗人巧妙地运用隐喻,大胆地把它变成了“小邮票”、“窄船票”、“短坟”,最后“乡愁”变成了“浅浅的海峡”,从而把纷繁复杂的亲情尽可能生动地表达出来。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抒情话语形式。“这个术语更准确的含义应该是,事物A隐含着事物B,但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事物A本身也需要充分的关注。”【1】即作品中的符号以特定的意象或意象系统暗示着这个意象或意象系统之外的某样东西或某个物体,既表达了它所代表的东西的性质和意义,又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情感或抽象的意义。在对这类抒情作品的解读中,首先要注重文本表层的意象解读,然后从表层走向深层的象征意义。符号这一抒情话语,使抒情作品的语言更加凝练,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长久而深远的艺术效果。诸如“夕阳无限好,被即将到来的夜晚掩埋”和“松树林里的月光,小溪里的水晶石”等诗歌都因其强烈的暗示性而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词语。在中国古代抒情作品中,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中,有许多这样的象征性抒情词语。在西方,在20世纪,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后,它被推崇为一种表达的象征。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主义大师那里,象征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以生动的形象暗示精神世界的诗学原则。这个“生动的形象”就是象征本体,它隐含着精神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的情感意义。比如周敦颐的《荷花》,茅盾的《白杨》,科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时》,甚至波德莱尔的《我们背上的怪物》...
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生动含蓄,开拓了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导读者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夸张和对比
夸张,利用想象和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是一种表达情感服务的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在“细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强词夺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的真实。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庭,入海洋,一去不复返”(李白《入酒来》),“霜皮雨四十周,其梢王鱼青两千尺于天庭”(杜甫《古柏游》),“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足”(王之涣《出塞》)。以上诗歌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清代文学家叶燮对此评论说:“绝无此事。真的是亲情的语言。”【2】可见,夸张是为情感的需要服务的。在《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中,诗人想表现的是面对咆哮的黄河时强烈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考察黄河的源头;《霜降四十轮雨》强调的是库珀这位前诗人的某种心理感受,高大伟岸,但并不是真的指库珀的高度和厚度;而“春风不足以过玉门关”强调的是关外的荒凉和关外驻军的悲哀,因为玉门关外怎么可能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作品往往利用这种夸张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合逻辑的东西,但抒情者却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一些真实的感受。因为感情是真实的,抒情话语中不合逻辑的事实也就变得合理真实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对比是将感官特征或意义相反的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对比,以加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作为一种审美规律,对比是建立在人类思维的对比和联想基础上的。作为一种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是体现在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内容上。只要在事物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就能引起对比和联想,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有直接鲜明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香,路上尸骨冻死”,“我们的首都多的是好管闲事的人,而你是孤独无助的穷人”。还有联想带来的虚实对比。比如“覆罗绮者非蚕农”(张羽《蚕女》),“无定河边穷骨,犹活梦中”(陈涛《陇西》)等等。还有元稹宫里的“褪色的旧皇宫里,牡丹红了,却没人来看”。宫女白发苍苍的寓意和玄宗辩论盛况完全是通过联想对比传达出来的。现在的宫殿都是“稀疏”的。之前呢?——大起大落论;如今,宫花盛开。过去呢?——自然是永恒的;如今,宫女已经秃顶。一次?——青春易逝;此外,盛开的宫花的“红”与白头夫人的“白”形成直接鲜明的色彩对比。确实是“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而这种“无限滋味”是建立在各种虚实对比的联想上的。
总的来说,夸张和对比作为抒情话语的一种形式,在抒情过程中起到了准确表达和强化情感内容的作用。通过形成夸张、对比鲜明的文学形象,含蓄而强烈地传达情感内容,拓展审美空间,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
(三)悖论和讽刺
悖论是指一句话中同时出现矛盾的两个方面,使其表面上自相矛盾,但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正如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你贫穷,富有,/强大,弱小,/俄罗斯,我的母亲。”从表面上看,“穷”和“富”是矛盾的,“强”和“弱”是相对的。但正是通过这种矛盾而又矛盾的话语组织,一个作词人对祖国的复杂心理感受才在更高的意义上得到更真实、更准确的表达。我们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抒情台词:“啊!吵闹的爱情,热吻的怨恨!啊,无中生有!沉重的轻浮,严重的傲慢,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明亮的烟雾,冰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恒的觉醒睡眠,消极的存在!我感受到的爱就是这样的东西……”罗密欧对爱情有什么感觉?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语言的相互冲突、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中感受到某种对立的平衡,而正是这种对立的平衡,准确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复杂感情。事实上,现实世界和主观生活总是充满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人的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悖论这种抒情的话语形式,能够准确表达人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赖格尔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只有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才能把握世界的矛盾整体性。”[3]
反讽,这类话语中表达的一些情绪和评价,往往与事实中隐含的相反。一般都是强烈愤慨和认真思考的产物。如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片绝望的死水,
微风一点也吹不动。
你为什么不扔更多的垃圾,
把你的剩菜倒掉。
也许铜会变绿成玉,
铁罐上生锈的几片桃花花瓣;
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为他蒸了一些云。
……
这是一片绝望的死水,
这绝对不是美。
为什么我们不把它留给丑陋去培养,
看看他创造了什么世界。
诗中用“祖母绿”、“桃花”、“洛奇”、“夏云”等许多美好的事物来形容这条沟里的死水,丑陋的东西写得很美,所谓“丑即是美”。但我们发现,越是美好的丑陋,越是令人厌恶。而这种咬牙切齿的仇恨,才是作者的真实情感。诗末以这种讽刺的方式,带着愤怒的情绪,写出了强烈不满中对祖国最深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爱得越深,恨得越多”的爱国热情。
悖论和反讽作为抒情话语,能够充分表达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内涵、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反讽还能让思想感情的表达更生动,更有战斗性。
重复和二元性
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意义,强调某种感情,故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句型。戴望舒的《雨巷》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中有反复出现的词,如“徘徊在一条很长很长/孤独的雨巷”“雨中哀,/哀且徘徊”;短语的重复:“喜欢我,/喜欢我,/孤独,悲伤,忧郁”,“像一场梦,/像一场梦,悲伤,迷茫”;句子或句型的重复,如:“她有紫丁香一样的颜色,紫丁香一样的芬芳,紫丁香一样的忧伤”,“在雨的挽歌里,/她的颜色已经褪色,/她的芬芳已经消散,/甚至她的/叹息的眼睛,/紫丁香一样的忧郁。”这样,《雨巷》从局部到整体给人一种情感循环感,大大加强了其抒情的审美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告别剑桥》等。都具备以上特征。在某些作品中,重复还能使作词人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酣畅淋漓、强烈奔放的感觉。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许多诗句。这种抒情话语的重复,可以追溯到《诗经》中大量使用的“词的重复”和“篇章句子的重复”。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的古老抒情话语。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联系紧密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形成独特的表达话语形式。在所有抒情话语形式中,对仗最具民族特色。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对仗来形成整齐的句式和鲜明的节奏;通过二元性,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作词人打破时空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散。”(陆游《怒书》)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在这里,二元性就像一座桥梁,将两组不同的时空意象结合在一起,情感可以在自由的想象中自由表达。“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来,而我却看着长河滚滚向前。”(杜甫《登高》)第一句着眼于空间的辽阔,第二句着眼于时间的长短,从而表现出无尽的秋色和深邃悠长的情感。在现代诗歌中,对偶性也被广泛运用,并且因为突破了各种传统的限制而更加灵活。对偶性的独特表现力体现在:形式颇具音乐性,节奏整齐,音色铿锵;内容精炼浓缩,相辅相成,含义丰富。
重复和对偶,这两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抒情话语形式与抒情语言的音乐性有关,它们的运用使抒情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更加饱满,更具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