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诗词并没有因为律诗的兴起而衰落。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全诗的发展来看。

诗歌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音乐。最早的诗都是用来唱歌的。西汉建立后,文化开始传播,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是音乐的发展没能跟上,诗歌的形式逐渐从音乐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背诵。

虽然平仄格律是在近体诗形成的唐代提出的,但古体诗并非没有章法,格律诗之前的永明体已经开始遵守四声格律。而且在千年淘汰之后,随着汉代以前那些古诗词所附带的散曲,那些不好读,没有语言美感,不好背,不好流传的诗词也逐渐被淘汰,被遗忘。但是,一些文字记录还在。我们今天读起来会发现,层次和水平并不流畅,因为唱歌的时候,字会变调,不一定要跟着汉字的声调走。当然,汉字的声调可能几千年来变化很大。

这和现在的歌词很像。流行歌曲,除了最后的字韵,更多考虑的是符合音乐的音调,没有考虑汉字本身发音的影响。

魏晋时期,曹植发展了白凡,沈约的四声韵文开创了“自上而下”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初唐宫廷诗人结合用韵、对仗、字数的要求,创造了绝句、格律诗、编曲等几种格律形式。当时的宰相许发现这四种韵文与格律诗相比还是比较复杂的,于是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主持编纂了一部《韵文》。这本书直接把反对格律诗的四声韵脚简化为平仄,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声入声”分为平仄。这就是今天的平的由来,也是南宋末年刘渊的平云水的基础。

相对而言,虽然现代诗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手段,强行推动了平仄格律的发展,格律也确实是适合诗歌创作、造句通顺的好工具,但在个人创作上,像李白这样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诗人,在诗心爆发时,并不在乎平仄格律。诗歌表达抱负。虽然水准不错,但自然没必要把所有的表达形式都限制在四八句。所以,自由形式的古典诗歌和精雕细琢的现代诗歌一直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在成熟的格律体之后,古体或多或少会遵循平仄的规律,因为这些规律都是从古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古典诗词不能做到词对等、对仗押韵到底,但还是要跟着人背的时候变调。如果反过来,你的古典诗词就是反人类的,会被唾弃和淘汰。

严格来说,那种自由的古典诗歌还在衰落。它的衰落在于它本身的古拙意境无法随着人类社会的精致化、精细化而回归。其实唐代以后的古风有两种趋势。一个是古风。即使没有保持平整均匀的格式,也不会押韵到最后。而《摆放整齐》的书面句式没有杂词和长短句。

另一种演变为“石喻”,直接催生了另一种辉煌的格律体“宋词”。宋词除了韵脚比现代诗宽松外,字数还拘泥于音乐。隋唐大融合后,胡月不断入侵中国文化,现代与全球音乐文化大融合,宋词、元曲、现代诗词这些新文体的产生只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现代人写的所谓“古风”(古体诗),大多是想写古体诗,但又不愿意钻研格律,写些看似古体、非古体的东西,堆砌一些文字自娱自乐。

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