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第一个来自于《易经》中九阳之数相等。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时期以前就有在九月庄稼丰收时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当时也有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第三个说法源于祭祀仪式,因为中国南方至今仍有重阳节拜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
重阳节的起源之一是《易经》中九阳之数相等。九为阳数最大,九月初九对九重叠,故称重阳。古人认为“重九”有长寿、健康、长寿之意,所以在九月初九有重阳节。
2.它起源于祭天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九月庄稼丰收时的祭天祭祖活动。到西汉时期,重阳节插吴茱萸、饮菊花酒、求寿的习俗完全形成。
3、离火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火祭仪式,祭祀的对象是家中的火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用火的习俗逐渐消失。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的数字在《易经》中是正数,“九九”的两个正数重,故称“重阳”;它也被称为“重阳节”,因为日子和月份都符合九。回归1999年的真实,一元开始,古人认为1999年重阳是吉日。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祈福、祭神祭祖、饮酒祈福等习俗。传承至今,增加了尊老等内涵。爬山赏秋和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
源于对天象的崇拜,始于古代,传于西汉,盛于唐以后。根据现有史料和考证,在古代,有季秋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庄稼丰收时祭祀天帝和祖先,是感谢天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祭祀活动的最初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杂糅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流传至今。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重阳节是各种民俗的混合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观念中,“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有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习俗
1,吴茱萸
古代有九月九日插山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山茱萸节。山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除湿、祛风的作用,还有消食化积、治疗寒热的作用。可作为养生祛病的药物和酒。因此,在重阳节,人们有佩戴山茱萸或登高远望时插入山茱萸的习俗,也可以将山茱萸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辟邪、求吉祥、延年益寿。
2.爬得高
重阳节的“告别青春”,对应的是古人在阳春三月的“郊游”。人在重阳爱攀高;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崇山;其次,来源于“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的观念;还有高空观,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悠然自得的感觉。
3.欣赏菊花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因为菊花具有高洁淳朴的品格,所以是东晋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孟浩然也曾写道:“等到山野假日,菊花时节我再来。”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头上顶一块蛋糕,嘴里说一句话,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是指“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用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